“長安八景”久負盛名西安人念念不忘。其中一景叫做“曲江流飲”頗有詩情畫意。“ 曲江”今日尚有跡可尋“流飲”卻全無蹤影。西安市雁塔區曲江鄉的東、西曲江村及附近 的幾個村莊大抵就在古曲江池的遺址上。它位于西安城東南4公里的地方大雁塔在其西北 方向兩者相距很近。據史料得知曲江池正好位于唐長安城東南角因其位置特殊唐長 安城修建時不得不讓出一個城坊大小的城角把曲江池隔在城外。方方正正的一個長安 城惟獨東南角縮了進去形成一個直角式的曲折。
曲江池秦漢時已成為著名的風景區統治者們在這里建有離宮別館踏青觀景別有風情。 隋文帝時觀曲江池“水盛而芙蓉富”(《長安志》)之盛景又避曲江之名不正之嫌便把 曲江改名為芙蓉池池岸東區叫做芙蓉園。到了唐初芙蓉池恢復舊名仍稱作曲江池芙蓉 園的稱謂則保留了下來。唐玄宗開元年間池面略有擴大并環池筑建了紫云樓、彩霞亭等 亭臺樓閣經過一番著意打扮這片地方已非往昔池水碧綠曲曲繞繞花樹競姿香艷 襲人煙水朦朧風景獨好成為當時唐長安城第一勝景。唐玄宗本來就是一個很會游玩、 很會找樂的主經他的手曲江池能不舊貌換新顏嗎?美色、美酒配上美景堪稱美妙之 至文人雅士也因此大發詩興為后人留下了一首首動人的詩篇。
唐人林寬有一首《曲江》詩寫得十分誘人:
曲江初碧草初青 萬轂千蹄匝岸行。 傾國妖姬云鬢重 薄徒公子雪衫輕。 瓊鐫狒 犭術 繞觥舞 金蹙辟邪拿撥鳴。 柳絮杏花留不得 隨風處處逐歌聲。
游人絡繹不絕美女花枝招展公子哥們吮香獵酒曲江池歌聲蕩漾。此情此景能不醉人 ?大詩人杜甫也有詩曰:
苑外江頭坐不歸 水精春殿轉霏微。 桃花細逐楊花落 黃鳥時兼白鳥飛。 縱飲久判人共棄 懶朝真與世相違。 吏情更覺滄州遠 老大徒傷未拂衣。 (《曲江對酒》)
朝回日日典春衣 每向江頭盡醉歸。 酒債尋常行有處 人生七十古來稀。 穿花蛺蝶深深見 點水蜻蜓款款飛。 傳光風光共流轉 暫時相賞莫相違。
(《曲江二首》之二)
這兩首詩都是當時曲江情景的真實寫照:萬紫千紅鳥語花香流水潺潺酒意盈盈畫 舫悠悠詩興盎然曲江流飲神仙一般。盧綸的《曲江春望》寫得更加細膩:
菖蒲翻葉柳交枝 暗上蓮舟鳥不知。 更到無花最深處 玉樓金殿影參差。 翠黛紅裝畫益鳥中 共驚云色帶微風。 簫管曲長吹未盡 花南水北雨氵蒙氵蒙。 泉聲遍野入芳洲 擁沫吹花上碧流。 落日行人漸無路 巢鳥乳燕滿高樓。
詩中有樹有花有鳥有簫有樓有舟有云有風有日有雨有泉有流有聲有 色 春意綿綿春情依依一派迷人景象。唐代詩人李紳《憶春日曲江宴后許至芙蓉園》詩中 云:
春風上苑開桃李 詔許看花入御園。 香徑草中回玉勒 鳳皇池畔泛金樽。 綠絲垂柳遮風暗 紅藥低叢拂砌繁。 歸繞曲江煙景晚 未央明月鎖千門。
詩人在皇帝特詔下到芙蓉園飲宴游樂歸來時已是月色朦朧大門上都已掛上了鎖。看來 芙蓉園這個“禁苑”不是一般人隨便進出的地方。唐時在曲江池以西大雁塔以南還建有 一個杏園與曲江池、芙蓉園成為一體。杏園也是當時文人名士取樂飲宴的重要場所。因此 這里顯得十分繁華一應豪宴暢飲之需“名花布道”“奇貨麗物陳列”“四海之內 水 陸之珍靡不畢備”“車馬填塞盛況空前”。 這種熱鬧非常的情景在《唐摭言》、《 春明退朝錄》等書中均有記載。姚含在《杏園》一詩中贊曰:
江頭數頃杏花開 車馬爭先盡此來。 欲待無人連夜看 黃昏樹樹滿塵埃。
游人之多游事之盛由此可見。劉滄在《及第后宴曲江》詩中說:“及第新春選勝游古 園(杏園)初宴曲江頭。”韋莊“前年送我曲江西紅杏園中醉似泥”的詩句也是描寫杏園痛 飲之事的。清初詩人朱集義也題詩稱道:
坐對迥波醉復醒 杏花春宴過蘭亭。 如何但說山陰事 風度曾經數九齡。
曲江盛景超乎想象。古人在《劇談錄》里是這樣描述的:“江頭菰蒲蔥翠柳蔭四合碧 波紅葉湛然可愛。”《唐詩縱談》中則有“幄幕云合綺羅雜沓車馬駢闐飄香墮翠 盈滿于路”之句把春秋佳時“傾動皇州以為盛觀”的杏園游宴活動記述得淋漓盡致。“ 安史之亂”以后曲江隨之遭到毀壞園林荒蕪一片狼藉。詩人杜甫身臨破敗之境觸“ 景”生情寫了一首《哀江頭》哀怨悲慘之情蘊于字里行間:
少陵野老吞聲哭 春日潛行曲江曲。 江頭宮殿鎖千門 細柳新蒲為誰綠? 明眸皓齒今何在? 血污游魂歸不得。 清渭東流劍閣深 去住彼此無消息。 人生有情淚沾臆 江水江花豈終極。 黃昏胡騎塵滿城 欲往城南望城北。
80多年后唐文宗李昂讀了這首詩感慨不已遂于大和九年重新修復了紫云樓和彩霞亭 對整個曲江風景區也做了一些整修但此后昔日盛況不復再現。唐以降戰亂頻仍曲江屢 遭破壞水枯地荒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今天只留下依稀可見的一片遺跡。 “曲江流飲”已成過去但因為這其中還有一段傳奇性的感人故事使西安人永 遠記住了這個地方。
在曲江池遺址東南方向不遠處有一個村叫五典坡五典坡下的溝道里有一孔窯洞人們稱之 為“寒窯”。凡是愛好秦腔戲的西安人一提到“五典坡”和“寒窯”都會哼唱幾段戲詞 故事內容當然再也熟悉不過了。秦腔劇《五典坡》是根據彈詞《繡像薛平貴龍鳳金釵記》和 古典劇目《汾河灣》中的情節創作的在明代已流傳民間。該劇講述的故事發生地便是今 天的五典坡村。五典坡原名五店坡因此地有五家客店而得名以后逐漸轉化為今名。我雖 然不是秦腔戲迷但我對秦腔并不陌生。在樣板戲獨占舞臺的那個時代我曾經在學校舞臺 上認真地唱過郭建光、李玉和的秦腔唱段。高中畢業后在公社電影隊工作時也為農民朋 友們放映過《三滴血》、《火焰駒》等秦腔戲曲片此后我對秦腔秦韻越加熱愛。有 的農民家里存有一些老唱片都是秦腔唱段《五典坡》肯定少不了一旦有紅白喜事這 些老唱片便通過手搖留聲機唱了出來有時免不了要跑調人們一般不計較。也正是通過這 些老唱片和長輩們哼唱的雙重熏陶我也便熟悉了薛平貴和王寶釧這兩個人。
相傳在唐代有一位宰相生了三個女兒小女兒王寶釧愛上了一貧如洗的薛平貴。父母橫加 阻攔王寶釧逆命不受硬是與薛平貴結為夫妻并離家出走住到曲江池附近的一個小窯 洞里過著清貧的生活。不久薛平貴奉旨從軍西征只剩王寶釧一人獨居寒窯困苦度日 。薛平貴一去就是18年王寶釧一等也是18年。這期間其母多次來到寒窯苦苦相勸苦苦 相求王寶釧忠貞不改最后兩人終于得以團圓。該劇情節并不復雜但很感人流傳極 為 廣泛影響很大。國內有10多個劇種都有移植而且遠足英國有英文譯本。正是由于這個 故事家喻戶曉曲江池才更加有名。寒窯已成為堅貞愛情的一種象征。新建的寒窯塑有王 寶釧的像吸引了不少游人前去爭睹這位烈婦的芳容。寒窯內有一副對聯值得一觀:
十八年古井無波為從來烈婦貞媛別開生面; 千余載寒窯向日看此處曲江流水足見冰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