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關中八景西安人都能說個八九不離十。這八景是:華岳仙掌、太白積雪、驪山晚照、 雁塔晨鐘、曲江流飲、草堂煙霧、灞柳風雪、咸陽古渡。也有稱之為長安八景。其中“雁塔 晨鐘”所指的雁塔就在西安城南距城3里左右的薦福寺內人們稱它為小雁塔。有小就有 大與之相隔不遠偏東南處還有一個大雁塔它坐落在慈恩寺內。大小雁塔如恩愛夫妻 比翼雙飛在古城西安久負盛名。 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原為5層磚表土心仿印度式建筑。幾年后因 雜草叢生塔身逐漸毀塌。于是在武則天長安年間重予修建。這次全部用磚砌成并增高 至10層。唐章八元《題慈恩寺塔》詩有云:“十層突兀在虛空四十門開面面風。卻訝烏飛 平地上自驚人語半天中。……”此后大雁塔歷經戰亂和自然災害的破壞最后只剩7層 。唐明宗時又進行過一次整修今天的大雁塔基本上就是這次修繕后的模樣。
大雁塔是一座仿效木結構的方形樓閣式磚塔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但同時它又極具宗教建 筑藝術價值。在塔的底層四面的石門上有極為精美的線刻佛像天王力士像、線刻殿堂圖等 南門兩側石碑上分別是唐太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記》 均出自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的手筆。不惟如此整個大雁塔上下左右里外可以說周身 是“寶”它對研究唐代宗教、建筑、雕刻、繪畫、書法等都很有價值。非身臨其境不能 領會。
大雁塔也稱作“慈恩寺塔”或“慈恩寺浮圖”可見與“慈恩寺”有著不可分離的血肉關系 。據史書記載慈恩寺建于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當時身為太子的李治(后為 高宗)為追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興建了此寺并以“慈恩”定為寺名。慈恩寺規模很大共 有13個院落1897間房雕梁畫棟異常豪華。寺內名僧眾多洋僧人也是絡繹不絕著名 的有天竺國的布如烏伐耶(福生)、跋日羅菩提(金剛智)、牟尼室則(寂默)、日本國的道嚴、 道昭、定慧、智達、智通等。當然著名的玄奘法師(俗稱唐僧)更是慈恩寺的座上賓了。 他 歷經磨難西天取經從印度帶回657部梵文經典在慈恩寺內翻譯佛經達10年之久。為了 保護佛經他建議并設計了這座大雁塔。高宗欣然恩準從此大雁塔便在古城長安矗立起來 英名廣布。
關于大雁塔在民間有許多傳說有說它是仙人點化而成的;有說它是一群大雁落下而顯靈 的;有的說它是菩薩變的;還有的說是因大雁感于唐僧精神西天取經途中曾指津引水救過 唐僧的命唐僧返回長安城后為報雁恩而專門建造了此塔。這種種傳說給魅力四射的大雁 塔無疑又增添了層層神奇的光環難怪千百年來那些達官貴人、文人學士們鐘情不減留連 忘返不但演繹出一串軼聞趣事也留傳下許多美妙的詩篇。
值得一提的便是所謂的“雁塔題名”。據說此事與唐進士韋肇有關。唐神龍年間韋肇中了 進士興致頗好偶到大雁塔題上自己的大名以留作紀念。孰知此風大開此后進士及第 者步其后塵都紛紛來到大雁塔題名留跡以此為榮。五代時王定保《唐摭言》中就有這樣 的記載:“神龍以來杏園宴后皆于慈恩寺塔下題名同年中推善書者紀之。”白居易就曾 到大雁塔題過名有其詩為證:“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當然也有一些多情 者和未能及第者登臨之余塔下吟詩作賦排解難言之情長吁短嘆感慨萬分。“雁塔 攙空映九衢每看華宇每踟躕題名盡是臺衡跡滿壁堪為宰輔圖。”羨慕之情可見。“雁 塔題名盡處虛名浪得孫山蔑然一笑話長安斷碣殘碑又見。”失意之情充于詞間。“雁 塔題名”之風一直流于明朝。題名者蕓蕓留存者寥寥。而現在的人們也愛在風景名勝、文 物古跡之地留下“×××到此一游”之類的字跡看來題名遺風猶存。
真正值得一提的是唐代詩人杜甫、高適、岑參、薛據、儲光義和白居易、李十二、白行簡 等曾分別聚會于大雁塔賦詩吟詠如晉之蘭亭集會傳為美談。其中岑參所作《與高適薛據 登慈恩寺浮圖》最可稱道:
塔勢如涌出 孤高聳天宮。 登臨出世界 磴道盤虛空。 突兀壓神州 崢嶸如鬼工。 四角礙白日 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 俯聽聞驚風。 連山若波濤 奔走似朝東。 青槐夾馳道 宮館何玲瓏? 秋色從西來 蒼然滿關中。 五陵北原上 萬古青蒙蒙。 凈理了可悟 勝因夙可宗。 誓將桂冠去 覺得資無窮。
妙語連珠大雁塔的巍峨雄姿及遠眺之奇異風光盡收眼底。
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龍元年(公元707年)晚于大雁塔50年左右其形也小于大雁塔故名 。從塔形看小雁塔屬密檐式磚構建筑輪廓秀麗造型嬌媚與大雁塔相對而出相映而 輝。有詩曰:“巍然孤塔聳千載壯長安。”其優美神態聞名天下可見一斑。值得稱奇的是 小雁塔從建成到現在歷經1000多年其間又遭遇70多次地震而塔身依然如故從來沒 有被震倒過只是由十五層變成了十三層塔頂也成駝峰形狀。這期間還曾發生過令人驚 異的“神合”奇跡從該塔底層門楣上明代人王鶴的一篇題記上即可得知:“薦福寺塔肇 自唐歷宋元二代。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徹若窗牖行人往往見之 。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這段題記說明小雁塔在1487年的陜西 大 地震中從塔頂到塔足震裂一尺許34年之后的又一次大地震中一夜之間塔縫又被震而自 然合攏。這就是所謂的“神合”。小雁塔歷經大難遇震不倒自有原因并非神助。解放 后修復小雁塔時才發現原來塔基是夯土筑成的半圓球體如同“不倒翁”保證了小雁塔 的堅實穩固。
小雁塔稱作“薦福寺塔”自有來歷。薦福寺是唐代著名的寺院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公 元684年)是睿宗李旦為追念高宗李治而興建的。原名“獻福寺”。武則天天授元年改稱 “薦福寺”。原寺在唐長安城開化坊其后又在南面的長仁坊建有寺塔即今天的小雁塔。 唐朝末年薦福寺南遷塔寺合一一直成為古城西安的一大勝跡。 前面說到“雁塔晨鐘”是關中八景之一。古人有詩贊曰:“噌〖FJF〗NF56F〖FJJ〗 初破曉來霜落月遲遲滿 大荒枕上一聲殘夢醒千秋勝跡總蒼茫。”據說小雁塔寺內原有一口金代明昌三年(公元1 192年)鑄造的大鐵仲重達兩萬多斤每日清晨來臨鐘聲即鳴清脆而悠揚城鄉方圓均 可聽到。后來這口鐘雖已破損不再震響但“雁塔晨鐘”仍作為長安一景廣為流傳千秋 頌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