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民俗文化 >> 理論研究 >> 關于陜北民歌藝術拓展的思考 |
關于陜北民歌藝術拓展的思考
|
|
陜北民歌這一藝術奇葩,是黃土地的母語和精神家園,更是黃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陜北民歌對于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起到了獨特的作用。藝術是需要拓展的,需要向深層拓展。經過長期的思考,筆者認為,陜北民歌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向深層次拓展。 思考之一:對藝術本體意識的拓展。陜北民歌不僅僅是歌手的看家本領,更應該成為各種文化騰飛的羽翼。陜北的任何一種文化或藝術,只要插上陜北民歌的翅膀,就會飛得更高,走得更遠。這些年,陜北剪紙和石雕石刻備受世人青睞,究其原因,我們除了肯定它的精湛工藝外,陜北民歌精神的注入恐怕才是最堅實的基礎。在綏德新建的幾條特色文化大道中,永樂大道的文化內涵和觀賞價值是其它幾條大道無可比擬的,而它的精彩點恰恰就在那些以陜北民歌為基調的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里。這種對陜北民歌藝術本體意識的拓展,使陜北民歌有了更加廣闊的生存空間。 思考之二:對藝術精神的拓展。陜北民歌昂揚著一種精神,傾訴著一種感情。這種精神是符合藝術規律的。但這種精神的藝術體現和情感折射要與時俱進,要創新。這種拓展和創新要從歌曲本體的藝術底蘊開啟。一曲《走西口》蕩氣回腸,久唱不衰,百聽不厭。很多歌者和聽者把她的主題定在貧困生活逼使人們流浪在外的凄凄慘慘上來。我們是否可以想得更深一點:一個走西口的人,面對妻子的殷殷送別,諸如生活的艱辛等早已忘在九霄云外,而靈魂深處蒸騰的只有二人依依不舍的愛,如果這樣去表現,豈不更符合藝術規律、更符合陜北民歌的藝術精神嗎?還有聞名于世的《三十里鋪》,活脫脫的一曲愛情之歌,硬要人為地渲染紅色格調,使得藝術精神銳減。 思考之三:對藝術表現形式的拓展。陜北民歌從目前的藝術表現樣式上看,大部分都是單一的獨唱。這種藝術樣式的單一化,不利于一個藝術品種的發展和提升。我們要借助外來力量(和外地藝術團體合作),從音樂劇、交響樂、多種形式的合唱、舞蹈(包括舞。⒏鑴、戲曲、影視多方位發展。電影《黃土地》不是依托陜北民歌而一炮走紅嗎?而陜北民歌也因電影的傳播而擴大了受眾面。還有電影《人生》,不僅讓人記住了巧珍,更讓人們記住“上河里的鴨子下河里的鵝,一對對毛眼眼照哥哥”的陜北民歌。 思考之四:對歌手演唱風格的拓展。陜北民歌的演唱不要只局限于民族一種唱法,美聲的、通俗的都可。就演唱形式而言,我們的歌手,特別是我們的編曲應該拓寬思路,搞多聲部處理,搞演唱組合,這樣就能適應多層面觀眾的要求,讓藝術表現與觀眾,特別是青年觀眾的欣賞心理接軌。 思考之五:對歌曲創作思路的拓展。毋庸置疑,近些年來,陜北新民歌的創作不盡如人意,唱得響的新民歌少之又少。要把陜北民歌推向更新、更高、更美的藝術層面,我們的詞曲作者應該深入生活,感悟生活,創作出與時俱進的新民歌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