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陜北民歌系列報道之展望篇 陜北是文化的圣地,音樂的富礦。在陜北民歌建構的藝術舞臺上,吟唱的是生與死、愛與恨的永恒旋律,弘揚的是天和地共存的精神魅力。這里的歌曲有很多被唱紅、被改編、被經久傳揚。多少年華,多少歲月,最為堅定地回蕩在陜北這塊土地上的,始終是嘹亮高亢的陜北民歌。它是這塊蒼涼的黃土地發出的聲音,是熱情而敦厚的陜北人發自肺腑的聲音。我們有理由相信,陜北民歌便是一部黃土地的史詩。這種情結,裹挾著遠古的質樸而來,暢想著未來的憧憬而去,源遠流長,不會改變…… 提到陜北民歌,你的腦海里可能會浮現《三十里鋪》、《藍花花》、《走西口》等民歌經典。不夸張地說,沒有這些經典佳作,就沒有陜北民歌的輝煌。而如今,能否將這種輝煌成功延續,就成了我們的廣大音樂工作者和音樂愛好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陜北民歌正面臨著重要的挑戰。西安音樂學院副院長、中國音樂美學學會副會長羅藝峰認為,陜北民歌雖具有重要的音樂傳統的價值,卻也要不可避免地面臨變革。無論從表演形式、思想內容等都將面臨現代生活的挑戰,解決如何保存原始特色和融入現代生活的問題。其實,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也曾有過不少可值得借鑒的經驗:在捍衛隋唐音樂時,西北音樂曾受到胡人音樂的沖擊,經過碰撞融合,后來在音樂上形成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特點;延安時期,大量外地文藝工作者來到延安,共同推進了民歌的發展。如《東方紅》就是根據陜北民歌《騎白馬》而改編,《紅軍》是根據《打長征》而改編。這些音樂用舊形式賦予了新的內容,從而達到了精神上的質變。陜北民歌如今也面臨這樣的挑戰,不變的結局是滅亡,全變的結局也是滅亡,陜北民歌將要在變與不變之中求得生存。 如何才能創造性地弘揚陜北民歌,對陜北民歌頗有研究的榆林作家馬綏生認為,只要立足于陜北這塊土地,新創歌曲只要能反映現實生活,優美、動聽,能被大眾接受,就是好的陜北民歌,一味追求原汁原味反而會走入創作的誤區。我們現在編創歌曲要與時代接軌,不是為了唱給周圍的少數人聽,讓少數人傳唱,而是想讓它很快傳遍全國,甚至傳遍世界。那么,一味追求原汁原味,唱的還是陜北的方言土語,那是自己限制了自己的聽眾,陜北民歌也完全可以用普通話編創和演唱。要綜合開發陜北民歌,要拓寬創作的路子,要拓寬演唱形式。現有的陜北民歌,獨唱歌曲居多,對唱較少,能聯唱、合唱的歌曲更少。如果能多編一些對唱、聯唱、合唱、無伴奏合唱、民歌劇、民歌影視劇等將會更加提高陜北民歌的影響力、感染力。要走與多種藝術相結合的路子,進行系統化的開發。比如,僅有好的歌曲、好的歌手是不夠的,還要有好的編導、好的舞臺、好的媒體結合。同時,與市場經濟結合,各級政府可以舉辦一些權威性的競賽活動,做一些宏觀的支持和指導,最主要的是把陜北民歌引向市場,比如創建一些民歌旅游村,組織一些自負盈虧的民歌演唱團等。有了市場、有了聽眾,一些商家就愿意在這方面投資,一些編、導、演唱人員就有了收入,有了收入就有了物質刺激,就能使許多這方面的人才投入到這項藝術活動之中,這一藝術才有可能得以弘揚。 省音協黨組書記、副主席尚飛林對此也有同感,他建議,陜北民歌的發展要在原生態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特征進行創新,可以組織專業的創作人員深入基層采風,進行挖掘、搶救,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創新和改編。現在傳唱下來的陜北民歌也基本上是經過改編再創的。再好的作品都需要“伯樂”,否則只會是“養在深閨無人識”,同時,解決廣大民歌手的生存問題也是延續陜北民歌的一項重任。這些歌手們大多生活無著落。因此,對陜北民歌的搶救發展,不能僅僅停留在高談闊論說空話上,應該為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最近,我省舉辦的陜北民歌大賽勢頭不錯,讓廣大的仍然熱愛著陜北民歌的民歌手們看到了希望,信心大增。但是,不能大賽一完就什么都結束了,它的后續工作任務繁重。可以考慮對那些勝出的歌手進行包裝,制作MV,大力宣傳,最好能在央視隆重推出。將陜北民歌進行廣泛推廣。 陜北民歌演唱家、聲樂教育家白秉權建議,要發展陜北民歌,首先得讓陜北民歌有個展示的舞臺。比如在電視上設置一個固定的欄目,專門介紹陜北民歌。就像現在的《秦之聲》一樣,除了演唱之外,也可以請專家介紹,讓觀眾對陜北民歌有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的全面認識。第二,可以辦一些培訓班。在去年的延安和榆林民歌大賽中,涌現了一批很有演唱天賦的民歌手,但他們的音樂理論素養卻參差不齊。一個好的歌手不光要有好的嗓音,理論修養也同樣不可或缺。辦類似的培訓班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第三,可以考慮出一些陜北民歌新作品的伴奏帶。一般制作伴奏帶的費用從數千元到上萬元不等,普通歌手不可能有這樣的資金投入,于是造成這樣一種現象:男歌手總在唱《淚蛋蛋拋在沙蒿蒿林》,女的則是《山丹丹花開紅艷艷》。有了伴奏帶則這些歌手會有較大的選擇余地。第四,繼承應從孩子抓起。現在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耳邊經常能聽到的就是一些流行音樂,而沒有機會聽到陜北民歌。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缺憾。我建議在中小學的課堂里增加這門內容。讓他們有機會聽到和學習到陜北民歌。這雖然是一個長期工程,卻也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真正將陜北民歌普及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