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啟漢 許海峰
陜南,顧名思義,陜西的南部,它北臨秦嶺山脈,南靠大巴山,縱橫數百里,一條漢江橫貫東西,有漢中、安康、商洛三市的近三十個縣區自西向東分布,周邊與甘、川、渝、豫、鄂、幾省相接,俗稱秦巴山區。
長期以來,受周邊多種民俗文化的影響,加之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自己獨特的民俗文化。筆者借民俗文化網站這個窗口,對自己僅了解到的安康旬陽一帶喪俗文化與眾多網友一起鑒析,錯誤之處請予以更正。
喪俗
喪俗在陜南幾十個縣中,由于東西南北跨度較大,表現實施不盡相同,但較有代表的還數旬陽漢江兩岸,這里的喪俗文化經數百年演化,至今它兼容了陜南喪俗的共同點,主要體現在以下這些方面:
報喪、籌劃過事、待職客、全席、散孝、孝子、老衣、奠酒、關殮、打太司、打井、出靈、丘墳、園墳、服三、過五七、過百天、過頭周年、過三年、三年換孝、箍墓立碑等等。
旬陽民間一帶 “老了人”,如果是上了歲數的老人,且子孫滿堂,喪事也當喜事,自古以來都把它叫做“紅白喜事”(紅喜事一半指結婚、過大壽、蓋房等,白喜事特指老人高壽后去世的)。
報喪
它是指人過世后,給主要的親戚朋友送信,就叫做報喪。一般都要根據主人家親戚多少、遠近、分布情況,分多路去報喪,報喪的主要任務是把去世人的過世時間、去世的原因、主人如何安排,如什么時候關殮,什么時候上坡(出靈)等,尤其是娘家親人(主人的娘舅家)等等,再決定出發和趕到的時間。派出去報喪的人,一般都是責任心強、不誤事的人,要求報喪須把信送到門上,當面陳述。
不過有些親朋好友住的太遠,報喪人當天無法往返者,也有借助現代化通訊工具進行告知的。
穿老衣
給亡者穿衣服,有些地方把“老衣”叫“壽衣”。壽衣一般在老人在世時候提前做好的,有些重病的老人還要親眼看看給自己做的壽衣,不稱心的還要叫兒女們補做,通常以上身衣服,按單數論“件”計,分三、五、七、九身。孝敬的晚輩或者條件較好的人家都要給老人做七身或者九身壽衣,以體現孝敬之心。
老人過世時,一般都由兒女和媳婦們給老人穿好壽衣,先放在堂屋(客廳)的草埔上,待幫忙的人到后一起放在棺材內,把棺材蓋斜蓋在上邊。
籌劃過事
也就是講如何操辦老人的后事。
此項工作非常重要,籌劃和準備的如何會導致整個“事”能否過好,比如講,能過多少客、亡者要放幾天、什么時間關殮、什么時間上坡、誰當“客頭”(全權招呼客人接待的人)、是否要請風水先生、要不要“喜房”(嗩吶等吹奏的班子)、計劃開多少席、需要化多少錢、聘請那些人幫忙等等,都需要一一計劃周到。籌劃好后,立即派人采購相關物品(包括煙酒、副食、各種蔬菜、孝布、香紙、火炮等),采購的同時,各種角色的幫忙人陸續到達,待“客頭”到后與主人、“大總管”(有權威的長者),碰頭開會,決定著“事”如何過,從此就拉開了操辦喪事的序幕。
開職事單
一種對“職客”分工的明確,然后張榜公布,喪事都是用白紙寫好張貼。(職客,職事,指承擔不同分工、任務的幫忙人)
職事單要求很細,它從大總管、客頭、喜房(包括陰陽先生)、大小廚房、酒房、飯房、茶房、散盅筷、端盤、洗碗、散煙、接客接禮、坐柜寫禮、炮手、擔水打雜等等,大小廚房又分大廚房和小廚房,大廚房又分掌刀、定碗、定湯、抱籠、幫灶等,主要負責熱菜和大菜;小廚房主要負責涼菜,開席時,大小廚房相互照應,配合有佳。
如果主人“底親”重,客人多,席口多,上“職事單”明確職務的就有百余人之多。
客頭
他相當于結婚婚禮上的司儀,有專職和兼職之分。
他是整個喪事操辦過程中的總理或者叫導演,一般講,“起事”(正式過事)前他先到,墳上坡入土后他才走,整個程序都由他來應付,也是“事場子”最忙、最累的人。
孝子
亡者的子女們(晚輩),他有主孝子和一般孝子之分。主孝子主要指兒女們和媳婦,一般要穿孝服,腰間和頭上要用麻絲系上,所謂“披麻戴孝”就是這個意思,一般晚輩則頭戴白布就可以了。
如果說客頭是“過事”中最忙的人,那么孝子則是整個“事場子”上最辛苦的人。不管天冷天熱,刮風下雨,孝子都要在客頭的指領下,按照固有的習俗和程序,不厭其煩的行孝禮,如幫忙人、送禮人到門上來,不論輩分高低,一律都要行禮(我們當地人叫磕頭或叩首);親戚朋友在靈堂上香、奠酒,叩頭者(男女分別行禮),孝子也分男女孝子分別還禮;關殮前,孝子分男女按輩分分批上香、奠酒、磕頭;開席前,孝子要到大小廚房、飯房等“職事”點去磕頭,開“頭撥席”(第一批席),孝子在上第一道大菜后是要去磕頭的;尤其是娘舅親人家里來人時(一般約好一起到),孝子要手持一根點燃的香在門口跪下行禮等候,待娘舅家人到后,馬上安排“傳席”,把幾張大桌子拼成一排,擺上一些酒菜,娘舅家人全部坐在旁邊,主孝子(兒子、兒媳婦)跪在桌前,在客頭的安排下,向娘舅家人匯報老人死亡的原因、穿了多少身衣服、裝什么木質的棺材、如何安排料理后事等等。
然后由娘舅家輩分較高,有一定威望的長者向孝子發問,如前邊談到的那些內容,如果孝子在老人在世時不夠孝敬,甚至虐待老人,“裝(做)娘親”的就要借此機會,教育教育孝子,也有較厲害的娘家人(主要是舅舅、舅母或舅家的老婊)當場訓斥孝子,還要罰跪,雖然看起來有點不留情面,但也反射出晚輩孝敬老人的重要性,可見自古以來人們對孝敬老人這一中華民族共同的傳統美德看的是何等重要!
散孝
就是向過世老人的晚輩發放孝布(白布,三尺為一幅孝),發放的主要對象是自己的兒女們、侄兒侄女、女婿外甥、干兒子、干女兒、婊侄子、婊侄女及以上各輩分的媳婦們。發到孫子、孫女,這叫發三代孝。在鄉下,當孝子們集體行禮跪下磕頭時,遠遠望去,白壓壓得一片,很是氣派壯觀,可謂一道風景。
打井
就是掘墓穴,一般情況下,安排一個班,也就是八人去完成這個任務,在打井過程中還要安排給挖墓穴的人送一頓飯,現蒸的大饃饃和一桶(或盆)雜燴湯菜(粉條、肉片、白菜、黃花、木耳燒燴而成),看起來很簡單,但對打井干活出力的人來講確實很實惠。這里送飯不拿筷子,通常都是就近折下小柴禾棍、樹桿桿等代用,打井時在井下干活的人不能說話,據老人傳言,如果講話,主人家以后出生的后人多呈啞巴,所以在打井時井內誰也不說話,這些雖然是迷信之說,但也看出干活人的虔誠。墓井打好后,如果是第二天墳上坡(出靈),當晚要派人看守墓地,講究逮上一只大紅公雞放在打好的墓井中以示辟邪,也有的故意留一點活,放在第二天出靈前把井打好(完工),這樣就省去了晚上派人看墓地的麻煩。
近些年來,有些老人在世時請風水先生看好墓地,提前為自己和老伴修墓。一般墓都用磚塊和水泥沙子建造,也有的用水泥、磚或石頭建造,人去世后,將棺材直接放入墓內,砌好墓門兒就好了。
設靈堂
裝有亡者的棺材前擺放一、二張大八仙桌,桌上擺有“貢獻”(重要親戚用面粉蒸制的花饃,一般從四五斤到十來斤重不等)、菜酒、酒盅、靈房(用紙和竹子做成的)、香爐和亡者遺像,堂前放一瓦盆,供燒紙錢用。
奠酒
在靈堂前上香、燒紙、敬酒,叩頭等,這是關殮前的必要儀式。通常孝子在客頭的引領下,分男女孝子,分輩分、分先后秩序分別向亡者行禮。
關殮
是一個必不可少的主要程序,是封棺(蓋棺材蓋)前兒女們和親朋好友最后向遺體做告別。
關殮前由客頭宣布開始,鳴炮、奏樂,晚輩們奠酒后繞棺材走一周,當多數人告別后,客頭宣布蓋棺,釘棺材釘,也有的人家買有棺罩布,最后蓋好。
哭靈
是孝子們(主要是女孝子)跪著趴在棺材上哭訴,以表悲哀之情,也有一些熱心的老大媽、老太婆們(不一定輩分低,也有同輩或長輩的)前來哭喪,以表悼念之心,為亡者送行,祝亡者一路走好,也給主人家“事頭上”增添了一道風景。
打太司
當地人也叫鬧夜,過去都是由二人分別持鼓和鑼邊唱邊打,按照一定的韻律唱,繞著靈堂走,邊走邊唱,會吸引眾多“上事”(參加喪事的人)客人的圍觀。
打太司分“開路”、“唱孝歌”、“還陽”三部曲。“開路”是就是為亡者開路,望亡者一路走好,順利歸西;“唱孝歌”是打太司的主要內容,通常是關殮后就開始,一直要唱到天亮前,唱的內容可以講是五花八門,無所不有,他們都是鄉下民間藝人承擔此責,除了開路時唱的都是相同內容的孝歌外,在整個唱孝歌過程中,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民間流傳的各種故事、亡者在世時的豐功偉績、為人處事等都是他們唱孝歌的主要內容,在唱歌中少不了“借古奉(奉承)今”,弘揚真、善、美,通訴假、丑、惡,借此教育孝子和晚輩們尊敬長者,幫助弱者,棄惡揚善,有素質較高的民間藝人的確能唱出真善美,唱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樣因果關系得人生哲理來。不同程度的起到了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還陽”是在天亮前或者雞叫前后,用孝歌特定的內容祈禱亡靈,如果歌詞中唱到“還了陽還了陽,還了日頭還月亮;還了天還了地,還了東南西北、四面八方;還了亡靈歸天堂”等等,“還陽”和“開路”首尾照應,耐人尋味。
老人去世打太司,是由過去的毛遂自薦、自由上陣逐漸演化到現在的民間藝人班子專門差事。他們往往是同喜房(吹嗩吶)為一體,由過去的義務表演到現在的有償服務,由過去單打一娛樂活動到現在與西洋樂隊共同獻藝,這在不同程度體現了現代經濟社會的文明和人生價值觀。
在鄉下條件較好的人家為老人辦喪事,還要掏錢請放映隊放電影,演小戲(皮影)等助威。
待職客、待班與開席
主人家客人的多少,也不同程度決定著職客人數的多少,“事”過的大,需要幫忙的人就越多,主要職客都是專門聘請的,如“盤頭”、“班頭”各個方面的牽頭人等。在“起事”后開席時,各職事(也稱職客)坐第一撥專為他們開的席叫“待職客”(招待有具體職務幫忙的人),“起事”先“待職客”主要是正式待客時,這些職事的人都要各負其責,為“事場上”服務,先待他們以便使他們更好的為他人服務。
靈上坡前都要開席讓“抬墳”的人先坐第一撥席叫“待班”(招待抬墳的班子)。
一般抬墳的人數多少由住家戶距離墳地的遠近而定,路程遠的必須要四班人(八人為一班),四班人輪換著抬,道路遠而且險峻時,除了幾班人相互照應,也需要孝子們用繩子在前邊拉,以保證靈柩和抬墳人的安全,就是墓地距離主人家很近的,也需要兩班人。
正式開席
這是招待客人的主要內容,事件一般都安排在關殮后正式開席。如果客人多每撥都需要八桌或者十桌同時開,每撥事件大致在一個小時。
鄉下坐席也很有講究,開席前“客頭”都要事先將準備好坐“上席”(也就是首席,一般是八仙椅)的名單當場公布,該坐上席的,該坐前席(上席對面)的,該坐檔檔的(首席兩邊)各就其位。坐上席的都是主要親戚及輩分高者,以顯示對長者、老者的尊重,但也有招呼客人坐席,把輩分搞岔了的,該坐上席而未坐,鬧出笑話的也不乏其例。
鄉下坐席講究,還反映在“上席”要先動筷子指點一下,其他人方可開吃,敬酒也要從上席開始敬,以此類推,這也是對長者、老者尊重的有一個體現。
在吃法上很有造詣,六七十年代,物質短缺時,鄉下大凡小事都要擺席設宴招待客人,講究“幾盤子幾碗”,即使在六十年代困難時期做光“孤獨席“(沒有大菜和主菜),只擺十個碗吃飯,也有葷有素;到了一定時期,講究四道菜和八道菜,也就是有蒸碗、有燒炸、有湯菜;改革開放后,物質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和提高,鄉下過紅白喜事相互攀比,主人為圖一個好名聲,有的也是傾其所有,筵席上除大肉外,雞、鴨、魚、牛羊肉甚至海鮮也是應有盡有。
從民間“過事”待客檔次的提高,就能體現到改革開放政策給普通老百姓帶來的各種實惠。
出靈、下葬、圓墳
出靈,就是抬墳的人將棺材用繩、大杠“捎”好,綁牢,穿上四個小杠子供八人抬,孝子跪地大哭,主孝子(一般都是長子)頭頂瓦盆(里邊是燒過的紙錢灰),其他孝子抬著靈房、抱著靈牌(用燒紙捏成,插上對稱小棍,前后繃上白紙,寫上亡者的姓名等)、遺像,由一老者手拿一小碗里邊盛些水,有的是由風水先生執行此任務,將手中小碗砸在棺材或者大杠上,大叫一聲“起”!此時主孝子將頭頂的瓦盆使勁摔在地上,抬墳的人同時抬起靈柩出發,前往墓地下葬。
請有陰陽先生的,都要念上幾分鐘的經(誰也聽不懂),也就是祈禱一陣,然后將棺材用繩吊著,徐徐下滑到打好的井中,撥正方位,這時,風水先生(或由一名老者去做)手提“五谷斗”,向跪在地上的眾孝子們拋灑五谷(里邊也放些硬幣),眾孝子手撩衣襟去接,接的多得有好運,同時也向墓坑內拋灑部分五谷,再讓孝子向墓井中“還土”,也就是說孝子抓三把土向墓井中拋去,祝亡者得土而安(入土為安)。
這時,幫忙的人向井中填土,整修墳頭,孝子也在同時上香、燒紙、奠酒、磕頭,向所有幫忙的人磕頭致謝!
丘墳
丘墳是把棺材放在地面一個平臺上,周邊用石塊或者磚塊砌起來,待到吉祥之日再下葬,這叫做丘墳。
丘墳原因不一,主要是風水先生認為當時下葬不吉利等,有的要丘數年不等。
過七歷七事
人死下葬后,要在三天內煨火(用木柴在晚上點燃于墳前),第三天家人去燒紙、燒香,這叫“服三”。然后分別在五、七,第三十五天、百天、頭周年(第一個周年祭日)、二周年、三年分別去祭奠,這統稱為“七歷七事”。
如果兒子多,這些七歷七事都有他們承擔祭奠,兒女們到時候都要頭戴孝布前往墳地燒紙燒香,有的打算過事,提前準備,給親戚朋友打個招呼,然后正式操辦,親戚朋友知道的都要前來送禮。
也有的主人在老人三周年時為老人修墓立碑,碑上要寫明老人出生年月日,生平主要偉績,何時去世,落款寫上所有孝子的名字,以示紀念和緬懷之意。
陜南還有一個講究,老人去世后第一年春節的對聯要用綠色紙來寫張貼;第二年用黃紙來寫;第三年“換孝”(三周年墳上退去孝衣)后恢復原來的紅紙書寫對聯。
陜南安康一帶的喪俗內容之豐富,集中體現了一個“孝”字,講的就是一個“孝道”,它是中華民族民俗文化傳統美德的生動體現,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物質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喪俗文化的內涵也在不斷的提升和變化,但它唯一不變得就是喪俗文化體現的“孝”字!
[許海峰,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員、陜西民俗攝影協會會員/信息網絡部副部長、?兔袼拙W特約撰稿人,許啟漢為許海峰父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