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紅色旅游文化資源保護和開發的現狀
陜西是全國紅色旅游開展較早的省份之一,國家正式啟動紅色旅游后,陜西紅色旅游得到了長足發展,已成為全省旅游經濟新亮點。縱觀陜西紅色旅游發展,可以歸納如下特點:
1、紅色旅游資源豐富,開發已成規模。陜西有著極為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近10年來,陜西圍繞革命舊址、紀念館、民族圣地黃帝陵、黃河壺口瀑布等優勢資源,加大旅游產業開發,形成了以延安革命舊址、西安事變舊址等為代表的紅色旅游品牌形象,特別是2004年國家正式啟動紅色旅游后,以紅色旅游為主體的旅游業逐步得到了長足發展。2005年陜西省紅色旅游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接待人數達1520萬人次,收入62億元,同比增長20.6%和24%,高于全省旅游業增長速度。
2、旅游產品比較簡單,配套開發不足。紅色旅游產品多為革命舊址、革命紀念館、革命紀念碑等,對這些革命文化歷史資源的開發中,展示的手段單一、雷同,缺乏游客的參與性與互動性。沒有充分展示不同舊址的特定文化內涵,對游客的吸引力較差,使游客呈現出老年人多、青年人少、國內多、國外少的特點,客源市場有很大的局限性。
3、傳統的事業單位管理體制在一定意義上束縛了紅色文化旅游資源的產品經營與開發。現有的管理機構大多是事業單位,這不適應于大的市場經濟環境。還沒有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環境的紅色文化歷史資源保護和開發機制。
4、對發展紅色旅游的認識不足。在發展紅色旅游過程中,主管部門或經營主體僅僅考慮的是依靠這些旅游資源來吸引游客人數,增加經濟收入,但是卻沒有從更深刻的角度去考慮如何進行產品的開發,沒有從發展先進文化的高度,對這些寶貴的“紅色旅游”產品進行內容的創新,形成具有重大市場價值的旅游品牌,讓游客去體驗和感受產品的豐富內涵。
5、大量的紅色旅游資源尚未得到開發。目前陜西紅色旅游資源除西安、延安少數重點項目得到開發以外,絕大多數革命舊址、遺址處在半開發或未開發狀態,有的沒有得到保護,甚至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陜西紅色文化旅游資源保護和開發的戰略思考
第一,將紅色旅游與當地歷史文化脈絡整合,展現歷史文化發展的傳承性和地域文化的獨特性。比如西安,作為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從3000多年前的西周算起,先后有13個王朝在這里建都。特別是周、秦、漢、唐,都是統一的大國,創造了輝煌的古代文化。陜北則形成了以秦漢文化為主體,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特文化個性。陜南文化是一種由移民構成的文化。在整合陜西紅色旅游資源過程中,要根據板塊三個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進行有效的要素組合,進而反映出紅色旅游產品獨特的歷史質感和文化韻味。在紅色旅游開發中,要利用歷史的、地方的、民間的文化要素,結合現代的、國際的、主流的展示方式,開發出適合一般現代旅游者需求的產品,讓紅色旅游經營的每一項內容、每一個環節,都充分體現出具有地域特點的文化特色。
第二、把市場作為配置文化資源的基礎,在開發中保護紅色文化歷史資源。在積極推進文化歷史資源產業化的進程中,要始終不移地堅持科學的發展觀。首先必須站在保護的立場上開發紅色文化歷史資源,對紅色文化歷史資源的開發要以保護為本,實現在現代科學觀念和思想指導下的科學保護。其次,要區分不同形態的紅色文化歷史資源,對物質形態的紅色文化歷史資源的開發必須慎重行事,克服盲目冒進的思想,對精神形態的紅色文化歷史資源則應該堅持弘揚優秀文化傳統的主導理念,反對從眾媚俗的心態和經濟唯是的作法,進行文化的合理開發。紅色旅游是一種文化產業,這就要求我們要從經濟的視角去思考如何發展文化產業的問題。文化產業要求按照產業運作模式來生產文化產品,提供文化服務,也就是說要把文化作為一種經濟資源來進行配置,要按產業化組織方式運作和經營,要建立社會化的分工協作體系,要講究規模效益,要提高投入產出效益,要提高產業的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我國原有的文化發展體制是由國家財政供養的事業型體制,文化單位大都是由財政撥款的事業型單位。這種管理體制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矛盾日益凸顯,由政府撥款的文化投資遠遠滿足不了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發展文化產業,對文化進行產業化運作與經營,可使文化具有盈利能力,具有造血功能,由財政包袱變為財政源泉,從而擺脫自身發展的資金困境,具備自我生存和發展的能力。
要積極鼓勵多元化的市場經濟主體對紅色旅游業的投資,使多元化的市場主體參與到紅色旅游項目開發中,以形成多元化的旅游產品的產出。要嚴格遵循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產業發展規律,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環境的革命文化歷史資源保護機制。抓緊建立紅色旅游市場化運作機制,規范經營行為,確保紅色旅游真正實現良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第三,將紅色旅游與體驗式旅游結合,寓教于樂,使游客切身感受中國傳統文化與革命文化等先進文化的熏陶。比如延安作為中國革命的圣地。黨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延安生活戰斗過13年,留下了一大批寶貴的革命文物、革命紀念地和豐富的精神財富——延安精神。延安在中國革命史和全國革命紀念地中的特殊地位,積淀了發展紅色旅游的優質旅游資源基礎。從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全國各個根據地和各大戰役都與這里有著必然的聯系,紅色旅游的戰爭題材又是和平年代里人們十分感興趣的旅游開發方向,利用這些資源再現毛主席和黨中央指揮全國戰爭的情景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延安時期的文化生活,策劃戰爭場景等參與性項目,游客可以穿上紅軍服、搖搖木紡車、學唱《信天游》,盡情體會獨特的陜北風情,親身感受光芒四射的延安精神。全面演繹這些歷史的場景,對歷史事件的展示更加豐滿生動,必然產生更大的吸引力。
第四、搞好旅游景區規劃,加快紅色旅游品牌建設。必須在做好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旅游干線公路建設、文物保護和修繕三個方面內容的基礎上,整合境內紅色旅游資源,以革命歷史文化為主線,建設紅色旅游經典景區。
根據陜西旅游發展規劃,陜西將以延安為中心,以延安—西安—漢中一線為主體,渭南和咸陽為兩翼,培育出7個主題形象突出、綜合服務配套的重點紅色旅游區,同時著力培育延安革命紀念地和川陜革命紀念地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使之成為主題鮮明、交通便利、服務配套、吸引力強的旅游目的地。在經典線路和景區培育上,要結合區域歷史文化脈絡精心打造紅色旅游品牌,如陜北應該結合“三黃一圣”以“革命圣地,黃土風情”為品牌;關中應該結合燦爛的漢唐歷史文化以“紅色前哨,漢唐盛世”為品牌;陜南應該結合江南風景、秦楚文化以“紅軍蹤跡,青山綠水”為品牌。要充分挖掘革命歷史文化遺產的深刻內涵,精心設計豐富多彩的旅游項目,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旅游活動。要從改進陳列方式、創新展示手段、豐富展出內容等方面入手,綜合運用多種形式和“聲、光、電”等科技手段,進一步豐富紅色旅游的展陳形式和活動項目,從而使其具備更為廣闊的提升空間和發展前景。
作者:陜西省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長、副教授 王長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