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漢中永遠起首一句為:又名“天漢”,實在使得這片土地霸氣十足。但帝制的時代過了,征戰(zhàn)的時代過了,今天劉邦和劉備都常被混淆,當年他們的爭奪的土地上剩了些什么呢?到漢中去,最重要的對我來說應(yīng)該是“石門十三品”。 一早起來搭公共汽車去石門,20公里,打車太貴,查到的公汽是23路,但往詢了當?shù)厝说囊庖姡植榭戳说貓D,正確的應(yīng)該是21路公共汽車,而且我們飯店附近的人民廣場就有一站。往褒河谷口去,一路上我頗為激動,臨行前查到過一段資料:“1938年3月16日晚,師生乘火車出發(fā),次日抵達寶雞,除部分老弱教師及家屬租車西行外,大部分師生編為一個大隊,三個中隊,若干個區(qū)隊和分隊,并按設(shè)營組、偵察班、全體中隊、醫(yī)務(wù)組、運輸組、收容組的行軍行列,開始了翻越秦嶺的行軍。這是一條崎嶇的古道——褒斜棧道,我們的先師懷著共赴國難的精神,帶領(lǐng)一批知識分子、熱血青年,在這條古棧道上風餐露宿,緩緩行進。他們從寶雞進入秦嶺,經(jīng)過黃牛鋪、草涼驛、古鳳州、雙石鋪、南星鎮(zhèn)、廟臺子、留壩、馬道、褒城,行軍半個月,途中住的是‘仰見星斗的破廟,三面敞開的戲樓,還有周倉腳前,古墓河灘’;每餐吃的是一塊咸菜,一塊鍋餅;有時還遭遇武裝劫匪的搶劫;但校長李蒸和其他老師與學生同吃同宿、甘苦與共、出入相顧,關(guān)系非常親密。行軍路上,大家高唱抗戰(zhàn)歌曲,行軍的士氣非常高漲!笨吹接腥チ魤、江口的車,一輛輛地駛過,只能是心向往之了。 9點21路過河東店,售票員讓我們下車;一輛蹦蹦開過來,再帶我們走4公里,來到石門水庫。“石門”和石門側(cè)畔的無數(shù)摩崖是可以頂禮膜拜的,但現(xiàn)在讓我們到它的葬身之地來憑吊它吧。名列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褒斜棧道及石門摩崖石刻”,如今只剩下后者的部分了,而且是很小的一部分。前者“褒斜棧道”全然淹沒于褒河水庫了。褒斜棧道是戰(zhàn)國直至清代關(guān)中穿越秦嶺通往漢中及巴蜀的主要道路,南起漢中城北15公里的褒河谷口(一說老褒河谷口是由城固的湑水河谷口過去的),北至陜西眉縣城西南15公里的斜谷口,全長235公里。沿山谷碥崖鑿石架木,建造橋閣,以通行旅,歷代屢毀屢修。褒斜棧道是中國古代最浩大的陸路交通工程,而褒谷口北雞頭關(guān)下的石門,鑿通于東漢永平九年(公元66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通車隧道。 一年前讀過一本書,是漢中一位江浙一帶出身、但長期在漢中工作的,并不以研究文史為業(yè)的退休老人寫就的《褒谷摩崖校釋》。其中一段關(guān)涉近幾十年,該地區(qū)交通和水利巨變之時,對待這一承載著千年文化道路的態(tài)度,頗值得深思: 公元1934年興建寶漢公路,勘察至褒谷南口,因涉及棧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等重要的文物,改在雞頭關(guān)北架橋跨河,沿褒河東岸設(shè)線,在“石虎”峰下,開鑿連環(huán)三隧道。公路由雞頭關(guān)鐵橋轉(zhuǎn)彎到褒河東岸,與河西隧道軸線平行。在工程師張佐等精心策劃下,利用舊棧道洞孔修復了一段棧道,在石門頂部山腰里修筑一座涼亭,方便旅人觀看石門及其摩崖石刻。東岸隧道口,有葉恭綽題字“新石門”三字,新石門附近岸壁上有20世紀前半葉眾多名人詠詩作文題字。 1958年,國家決定修建褒河水庫。為了保護古石門和褒谷摩崖石刻,水壩位置選定在古石門以北十五里的老君崖,川陜公路從褒姒鋪上山,繞七盤嶺到褒城。水壩東面沿半山腰修石渠越石虎峰,順山腳東下。按照這個設(shè)計,老君崖有水壩和電站,穿山公路,東有穿山石渠,舊有的雞頭關(guān)鐵橋、棧道遺址和古石門及其摩崖石刻完全得到保護。計劃在古石門南北按棧道遺跡修復一段閣道!靶栄、“玉盆”按遺跡覆蓋涼亭。褒谷古跡和當代的水壩、電站、穿山石渠融為一體,新舊景觀相得益彰。(可惜遇“三年自然災(zāi)害”下馬) 60年代后期,在“文化大革命”的暴風雨中,水利部三工程局進駐褒谷,片面追求農(nóng)業(yè)灌溉效益,無視國家保護文物的法令,竟然在古石門河面興建水庫,易名褒河水庫為石門水庫,眼看褒谷古跡面臨滅頂之災(zāi),有識之士奮起搶救重點摩崖石刻,把摩崖石刻從崖壁上鑿下搬運至漢中城內(nèi)古漢臺陳列。從此,古石門沉淪水中,空留古石門之名;摩崖石刻失去褒谷山野背景,成了可資研究古文化的石頭書,不成其為摩崖石刻了;古棧道與古石門遭受同樣的命運,永遠飲恨水下。中華大地一顆原生代文化的明珠,從此永劫不復。 下午去漢臺,中心是“石門十三品”,漢臺是一組紀念性的建筑,當年劉邦被封漢王,駐蹕南鄭,使得此地或任官地此地的后輩頗有幾分沾光的得意,于是累代建筑,遂成名勝。它的價值雖然不高,但因為漢中市將此地辟為市博物館,收藏了“石門十三品”,它便身價千倍了。 進得園來,草木扶蘇,真是得細心照料才能有此氣氛,比起其它地方的博物館來,漢中市博很有些生機,恐怕與它有“石門十三品”做“鎮(zhèn)館之寶”有關(guān)吧。園內(nèi)一角有特殊的墓碑,呈六角圓柱型,轉(zhuǎn)圈刻寫了一個頗有惠心、長于丹青的女子在抗戰(zhàn)期流離貧病的悲慘命運,黎錦熙為之書寫了全文,中間的大字為:孫竹青女士墓。一個陌生人的墓,總能讓我久久品味:96年,在徐州在路邊發(fā)現(xiàn)已做了石凳的北伐陣亡下士劉玉的墓碑;98年,在亳州發(fā)現(xiàn)解放亳州時不幸病逝于此的某部衛(wèi)生隊的干部之墓,碑雖立,但字跡已經(jīng)湮沒了許多。不期而遇的他們與特別前往尋訪的名人之墓共同構(gòu)成了我心中的歷史。 漢臺上沒有多少游客,巧的是我們剛剛四下轉(zhuǎn)完,一個導游帶著十幾位客人走了進來,我們聽了個蹭兒:作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褒斜棧道沿途,特別是石門內(nèi)外刻有100多方漢魏至明清的銘文、題詩等,最主要有東漢《石門頌》、《袞雪》、北魏《石門銘》等,是研究古代政治、軍事、交通、科技、水利、書法、文化的重要石刻資料,而且在中國書法史上價值也極高。1970年建修石門水庫時,石門及其附近棧道沒于水庫中,特從這些石刻中精選出十三方書法精品鑿遷至漢中博物館,這十三方摩崖遂被稱為“漢魏十三品”或“石門十三品”。 導游熱情洋溢地講述了十三方摩崖,果然比自個兒趴在玻璃后面看清楚許多,更比讀文字介紹生動形象。只可惜的是摩崖離開山體,其價值已經(jīng)折損大半,況且100多方與13方的比例懸殊太大,當時選擇時又注重藝術(shù)性,所以損失的大量社會信息是無法彌補的。導游以水庫不得不建為理由,輕描淡寫地推卸了政府的責任,正是主流話語的論調(diào)。也許她沒有讀過前面我引用的那段文字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