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流浪在西安
(一)
這一路行來,火車走了千多公里,而季節仿佛也有了很明顯地變化。 出發的時候,杭州還是高溫的夏天,趕了一夜的路到西安,已經是秋天了。 大雨,并沒有因為我的到來而停歇,之前,海海地跟朋友吹噓,我肯定能把陽光帶到西安來的,可是,沒有。
最初流汗發黏的皮膚,慢慢一點一點地開始不再出汗,干爽起來,到最后變得很光滑了,好象從來都沒有出過汗。氣溫一再地下降把皮膚表面的水分也一一地帶走了,臨下車的時候穿上了沖鋒衣。 很高興這次終于可以穿這件沖鋒衣了! 衣服是為五一去鳳凰準備的,以為鳳凰會有點冷,所以特意買了帶上,可結果一直壓在背包里,這次來西安,一定把它帶上了,行前,西安的朋友說,西安一直在下雨,氣溫比較低,于是興高采烈,因為這衣服總算有了用武之地。
跟著熙熙攘攘地人走出車站,眼前滿是人,形形色色的人把出站口全然地堵住了。 來西安之前,看過網上很多關于西安負面新聞的帖子,所以一見這陣勢心里就有點毛,硬著頭皮往外走,心里默默地記著一句話:火車站一百米的范圍之內,不跟任何陌生人搭話。哈哈哈
穿過整個人群,終于呼吸到第一口西安的氣息,冰涼,有一點點說不上來的渾濁的味道。一抬頭,就看到了傳說中的西安城墻!來之前也聽說了,出了火車站就能看到城墻,可實在沒有想到距離那么近!車站前的廣場不大,甚至有點局促,因為一道青灰色的厚厚的城墻橫亙在那里,它默默無語地見證了這座城市滄桑與厚重。
因為大雨,所以走到哪里都是水,積水。不要在站前的的士候車處打車,那里的車永遠也輪不到你,往外走,雖然車站周圍都是停車的,但是四周有不少固定的下客點,那些地方都可以打到車。
到一個城市,大包小包的安頓下來最重要,我們這次住的地方叫大明宮飯店,據說是一家有點年頭的老飯店,不過,好象知道的人并不多,甚至很多的士司機都不知道。 房間是預先定好的,國慶期間的標房,80元/間,具體的位置在太華南路163號,離火車站只是一個起步價,西安出租的起步價是6元/3公里,之后是1.3元/公里,晚上10點后是起步價是7元/3公里,之后是1.6元/公里,等待期間不另記費。
后來才知道,飯店那一塊算是老西安的下支角,比較臟亂比較差,不過,我們住在那里并沒有很大的感覺,周圍是比較破舊一點,可是也沒覺得什么不安全,再加進出都是的士,整個西安之行也沒都很平常順利,所以,也不能胡亂評說什么。
回頭再說飯店,還算干凈,房間里有彩電,空調,很不好意思地是這空調被我們大家拿來烤鞋子了,因為對西安的大雨的準備不足,鞋子濕得一塌糊涂,拿個衣架把鞋子吊起來,掛到空調下,一晚上就很干爽舒服了,哈哈哈 房間有24小時熱水,不過,很奇怪的是,這水并不是自來水,據說是溫泉水。 按飯店里服務員的說法,是店里每隔一天用車子去溫泉拉來的水,也沒法考證事實情況,反正這水溫度很高,只是沖洗在身上感覺有點滑膩,好象沒沖干凈沐浴露一樣,最初非常不習慣,后來就適應了,自己安慰自己,這可是溫泉!!!人家楊貴妃就是這么洗出來的,哈哈哈
(二)
說起來,出門也有很多次了,可是從來沒有象這次這樣的。 去西安之前,就一直都想補點課,因為在心里,西安遠不僅僅只是一座城,可最終也只是想想,對于歷史對于人文各方面知識的匱乏,實在已經不是一個補就可以解決的了的。
和朋友聊起西安,通常對于西安會有一個比較普遍的評價:一是古,二是土。 古,自是不用多說了。大多數人都知道,這里曾經是周,秦,漢,唐的都城所在地。秦中自古帝王都!歷史上先后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歷時1180年,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中國的歷史有一半在這里。 不是有人說嘛,不到西安就不知道中國歷史的博大精深!
土,說到土最先從腦子里跳出來的是個詞語——皇天后土。皇天后土,說的是天與地,古人認為天地是能主持公道正義,主宰萬物的。這么一想,這后土的土用到這里好象也不是很恰當。 起先,土是個很簡單的東西,大意就是地面上的沙,泥等的混合物。可是中國的漢字向來變化比較多,什么多音多義的,結果,到現在再要說土就會聯想到農村,會覺得很土氣落伍見不得人。。。。。。 在西安的時候,跑進那里的大商場過,店堂里該有的東西,品牌也并不缺什么,只是真正使用,真正穿戴起來的好象并不很多。大多數人的穿著打扮距離土,要比距離時尚潮流近很多的。
我其實,也找不到一個很合適的詞語來表達,形容這樣一座城,土,可能算是比較接近我想要表達的東西吧,可是,我又覺得說不清楚,更不能把很多想的東西寫下來,有點郁悶。
國內那么多的城市,真正把城墻保留下來的也就只有西安了,因為有了這四面的城墻做基礎,所以一早就奠定了西安城的格局,那是一座比較方正的城。 在城區的正中立著西安大名鼎鼎的鐘樓。在西安的日子,曾經不止一次地經過鐘樓,它其實是這個城市的坐標原點。以鐘樓為原點,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延伸出四條大街,分別聯通了城墻的四個主門,在這個基礎上構建起了整個城市的框架。
不知道為什么,以前出門,我很喜歡拿個相機到處跑到處拍,而且總是興致勃勃特別有感覺,可這次西安之行照片是拍了不少,但是一點點感覺都沒有,常常都忘了要把相機從包里拿出來。
很多次經過鐘樓,可是,回到家才發現,我竟然沒有拍下哪怕只是一張鐘樓白天的照片,它可是這個城市的原點!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是種遺憾?我只知道,那座被車水馬龍緊緊圍錮著的鐘樓就象一座孤獨而漂浮的島,在城市的文明進程里默默地掙扎。
鐘樓的西面不遠也立著一座比較相似的建筑,那就是鼓樓。古代的時候,人們會在清晨敲鐘傍晚擊鼓,這也就是晨鐘暮鼓的來歷。現在不一樣了,只要你上去交了錢,人人都可以敲鐘擊鼓,不論什么時辰,什么節奏,由著你自己的性子來就是了。
(三)
打鼓樓的城門下穿過,城門洞遠比想象中來得深,出了城門樓就是一條青石鋪就的街道,只是沒有多少人會關心腳下的路,是不是青石鋪就的,這條路叫北院門,因為路的另一頭有個牌坊門樓叫北院門,因而得名。
這一帶是西安回民的聚居地,而回民向來都比較善于經營自己的傳統飲食。民以食為天,在中國這樣對吃有著濃厚興趣的國家,更是引得各路吃客食客紛至沓來,慢慢地就聚了人氣和名氣,后來才有了現在的規模,在后來,大家也就忘了這街原來的名字,在西安問哪里吃比較好,得到的答案總是驚人地一致——回民街。
回民街不長,街兩邊有很多舊式的房子,所以看起來還不錯,只是也沒有多人是來回民街看房子的,來這里的人,都是慕名來吃的。 街兩邊擺滿了很多的攤檔,賣各式各樣的面點,小食,干貨,點心,蜜餞。。。。。。
軟糯香甜的鏡糕,風味獨特的涼皮,焦香四溢的各色烤肉,聲名遠揚的泡饃,還有什么餃子啊,湯包啊,涼粉啊,哨子面啊。。。。。。各色叫得上叫不上名字的小吃,把整條回民街都排得滿當當的。有些雖然也不是西安特有獨有,可是這里的氛圍感覺比較好。
不過,這街上最多的是買各色燒烤的,家家店門口架了一排的燒烤架子,直接就在門口烤,所以整條街的空氣里,都彌漫著燒烤的味道,什么牛肉啊,羊肉啊,牛筋啊,魚啊,蝦啊,雞翅啊。。。。。。什么都拿來烤,品種多到你不相信。
在這里燒烤的價錢是分兩種的,一種是店家在門口用小一點的烤架精心烤制的,每一根簽子上都有分量很大的一條肉,就見店家慢工出細活地烤得很仔細,極其誘人的香,一般價錢一元一串。 另一種是堂食的,你坐在店里也不用點,等門口烤好一大把了,自然就有人拿進來,詢問有沒有人要的,那個時候你可以按不同的品種分門別類地要。堂吃的分量明顯要比門口零售的來得少,通常在簽子上串了手指那么長,細細的一條肉,不過,勝在價格實惠甚至低廉!一串只要兩毛錢!!! 很少見當地在門口買零售的,所以強烈建議,要吃燒烤就找家人多一點的店家,坐下來慢慢吃。
說到吃,西安的口味比我們這里重多了,這回民街就更甚了! 那天吃了碗炒涼粉,樣子蠻好看的,乳白色的小方塊,被各色的調料炒制得很誘人,價錢也很便宜,大概只要兩三塊錢吧,反正端上來有我們這里一大碗了。只是吃了幾口就受不了了,那個咸啊! 為了多吃幾塊小涼粉,不得不買瓶水,吃幾塊涼粉喝口水,這么就著涼粉就著水吃。
回民街里吃東西,感覺還是很便宜的,店家一般都明碼標價,并不會因為你不是本地人而欺生,而且這里吃的品種比較齊全,比自己在城里到處轉一家一家地找特色店去吃,方便很多。
說到底,吃這件事情可大可小,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喜好,不一的口味,很多的地方特色也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接受的,只是覺得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總應該嘗試一下,能吃出點味道吃出點感覺來的,那自然皆大歡喜,要是不適應甚至不喜歡的,其實也沒什么,轉個身就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