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吃楊凌蘸水面之前,我一直以為楊凌是個人名,最近與一位西安朋友到陸家巷6號“西安蘸水面”吃了一頓之后才知道楊凌是個地名。楊凌過去不叫楊凌,叫楊陵,是中國傳說中的后稷教人們種植莊稼的地方。楊陵的面食文化歷史悠久,地名的更迭及世事的滄桑并未改變人們吃面的口味,而且面是越吃越長,也越吃越寬了。
西安蘸水面館內的蘸水面正是延續了楊凌蘸水面的特點:面白薄筋光,油汪蒜辣香,湯面分盆裝,越嚼口越香。兩人進了面館,朋友要了一元錢一根的蘸水面。我十分詫異:面條怎會論根賣?之后才知道這一根面的分量——每根面寬3至5厘米,長1.5至3米,厚2至3毫米,這樣的一根面足以將一位女士放倒。
不一會兒,熱面條便浩浩蕩蕩地上來了,之所以使用浩蕩二字,實因面條是盛在“臉盆”里端上來的。面條端上來時,熱氣騰騰,菜青面白,各人面前放上了一只大碗,碗中有湯、西紅柿、蛋花、姜、蒜、紅辣椒、口蘑等,湯料微酸、略辣。于是,從大面盆里夾出寬厚且長的面條拉到碗里的湯中,然后夾著面條一口一口地咬著吃,這面咬在口里特滑潤,極富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