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是中國的傳統食品。使這種尋常小吃登上宴會的“大雅之堂”,卻是西安餃子宴飯店(原西安解放路餃子館)近年的獨創,它與著名的仿唐菜點和牛羊肉泡饃,一并被譽為“西安飲食三絕”。 餃子是我國北方的一種面皮包餡的名食,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都城長安(今西安)就盛行食餃子。不過那時俗稱角子,南北朝改稱“偃月形餛飩”。三國時期,魏國人張揖所撰《廣雅》一書中,做了有關餛飩的記載。北齊時的顏子推也曾著書曰:“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偃月就是現在餃子的形狀。到了唐代,餃子更為流行,稱之為“扁食”。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魯番的唐代墓葬中,發現盛在碗里的餃子,和現在的餃子一樣。宋代時稱“角角”。明劉若愚編的《明宮吏?火集》記載過年吃餃子的情況時說:“五更起,飲椒柏酒,吃水點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銀錢一二于內,得之者卜一歲之吉”。清代的《燕京歲時記》里,也有類似記載。到了明、清時代,才改稱“餃子”,并一直延續至今 但是西安的餃子宴,卻是一個新的發明創造。雖說仍是餃子,那形、色、味都起了變化,從原材料選用、制作工藝,到組合方式、吃的方法,都有一些新的發展,增添了不少新的情趣。傳統的大眾化食品,一躍而成為招待海內外佳賓的高檔現代宴席。 同傳統的餃子相比較,西安餃子宴有哪些新的突破呢? 一、打破了一般只用豬牛羊肉和蔬菜作餡的傳統,雞、鴨、魚肉、蛋、海味、山珍、鮮蔬、干菜、果品等等,凡好吃而又富營養的材料,都可以作餡。 二、打破了一般以生皮生餡進行制作然后煮熟的傳統,有生餡,更多的采用了熟餡;餡的制作不只是調味,還采用了烹、炒、煸、爆、炸、溜等方法;有煮餃,更多的采用了蒸、煎、烤、炸等方式。 三、打破了單純咸鮮口味的傳統,增添了酸、甜、麻、辣、魚香、怪味等多種昧型。在口味上,西安餃子宴打破了一般用豬牛羊肉和蔬菜做餡的傳統,用料十分廣泛。按照肉香型、醬香型、果香型、素香型等口味,形成了三百多種搭配組合。如果一天吃一種餃子,要一年的時間才能品嘗完餃子宴的全部花色 四、在制作方面,餃子宴的餃子打破了單一月牙形、角兒形的傳統,推出了花、鳥、魚、蟲多種逼真的造型,溶烹調技術與造型藝術于一體。單從外表上看,這些餃子更像是件工藝品。尤其是那些造型可愛的小動物,讓人不知道是應該把它放在嘴里,還是靜靜地欣賞。餃子宴使用的彩色面,在白面中添加了菠菜、胡蘿卜等蔬菜的汁液,不僅增加了餃子的色彩,而且有利于身體健康。 這些餃子的造型綜合雕塑、捏塑、點綴等多種技藝,創作者必須對烹調技術和造型藝術都有濃厚的造詣,才能用看似平常的原料,制作出美味與美麗兼有的餃子 。 這些餃子的造型并不是憑空想象而來的。大多數的時候,它要與餃子餡的內容相吻合。翡翠芹香用芹香做餡,花生蒸餃就是用果仁做餡 五、打破了吃餃子就單純吃餃子的傳統,以餃子為主,也上冷菜,也上熱菜,也上飲料,并且進行巧妙有機的組合搭配,給不同原料、形狀、顏色、口味的餃子以不同的美好名字,大大提高了宴席的文化色彩和歡慶氣氛。 餃子宴成了西安名吃的一絕,有人說也是“神州一絕”。有人說:到西安,不看秦始皇兵馬桶,不算真到,不吃餃子宴,也不算真到。品嘗餃子宴,常能給人留下美好的深刻印象。這是因為造型好看,味道好吃,又內涵豐富,很有點說頭。不少花色,以民間傳說或歷史典故為依托。如“八寶蒸餃”,取“打金技”故事中的一段,相傳郭子儀曾以海參等八味制餃,慶祝這一事端的解決。“寶釧蒸餃”,以芥菜、豬肉為餡,取王寶釧在長安城南挖芥菜的傳說。“黑米蒸餃”,以洋縣黑米為餡,取漢張騫夢見文曲,發現黑米出使西域的傳說。不少餃子,都是精美的工藝品。“貴妃蒸餃”,唐玄宗的貴妃楊玉環,有一天想吃一種帶餡的食品,而且要蒸的。聰明的廚師知道她愛吃雞翅肉,就用雞翅肉給她做成蒸餃。楊貴妃吃了很高興,所以“貴妃蒸餃”便成為宮廷佳肴而留傳下來。有的看上去仿佛蝴蝶,有的酷似企鵝,有的伊然一片綠葉,還有的像金魚,像飛天,像云朵,像珍珠,那名字也富有詩情畫意:彩蝶飛舞、魚跳龍門、烏龍臥雪、群龍鬧海、綠茵王兔、雪中送炭、一路順風,等等,等等。個個賞心悅目,令人既垂誕欲滴,又不忍下著。 西安餃子宴以它特有的魅力理所當然地贏得了海內外賓朋的好評。芬蘭議會議長埃爾基?皮斯蒂在解放路餃子館品嘗餃子宴后說:“我足跡遍及五洲四海,還從未出席過古城這樣豐盛的餃子宴,這是我一生的幸運。”前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在解放路餃子館品嘗餃子宴后說:“這次午餐出奇的好,很好。”臺灣文人梁瓊白在德發長餃子館吃了餃子宴,拍案叫絕,在臺灣報紙上著文說:西安餃子宴是“化平凡為璀璨”。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會長舒同給德發長餃字館題詞:“千古風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