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2月1日(正月十一),國家重點課題《西北人文資源環境基礎數據庫》子課題“民間舞蹈”課題組馬盛德、康玉巖、胡晶瑩、李端(研究生)一行四人前往陜西省,對陜北地區的民間舞蹈“陜北秧歌”進行田野考察。此次考察途徑西安、洛川、延安、延川、綏德、佳縣、米脂等地,歷時八天,行程1600多公里。
陜西概況: 陜西省位于中國西北地區東部的黃河中游,與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肅、寧夏接壤。地域南北長,東西窄。因位于陜原以西,故名“陜西”。陜西境內山塬起伏,河川縱橫,地形復雜。其本特征是:南北高,中間低。以北山和秦嶺為界,全省可分為陜北高原、關中平原和秦巴山地三大地貌區。 陜北黃土高源海拔800-1300米,約占全省總面積的45%。畜牧業較為發達,煤、石油、天然氣儲量豐富。 陜西是中華文明發源地之一。自西周至唐,共13個王朝,歷時1100多年在陜西建都。秦、漢時關中平原已成為人口稠密、農業發達地區和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唐朝時的京師(長安)是著名的國際大都市,許多日本,西亞和歐洲的外國人來到長安,學習中國的文化和藝術。 因處要塞之地,山高路險,陜西逐漸淪為中國經濟最落后的地區之一。祖宗留下的唐宮漢殿與百姓世代蟄居的窯洞形成強烈反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塑造出了陜西人民勤勞、樸實、淳厚、容忍的個性。 地方藝術種類有:秦腔、漢劇、眉戶戲、民歌“信天游”、陜北秧歌、安塞腰鼓、長安古樂等。 名詞解釋: “陜北秧歌”——我國漢族民間舞蹈“秧歌”的代表性流派之一。它長期流傳在陜北高原的廣大地區,又叫“鬧秧歌”、“鬧社火”、“鬧紅火”。從廣義上講是陜北春節一切民間文藝活動的總稱,狹義則指秧歌隊在廣場進行的集體歌舞表演。
(正月十二) 早七點火車到達陜西省省會西安市。陜西省藝術研究所的李恩奎同志到車站接我們。匆匆用罷早餐,在陜西民間舞蹈專家李開芳、民間音樂專家李恩魁的陪同下,立即登上專門租用的大轎車,啟程向陜北進發。 中午1點左右到達洛川縣用午餐。汽車將進縣城,就看見一隊隊身前挎著圓鼓、背扎靠旗的民間舞隊穿街而過,他們將要去表演洛川民間特有的一種古老民間舞蹈“洛川蹩鼓”。由于此次田野考察的專題是“陜北秧歌”,下午必須要趕到延安,無奈只得與之擦肩而過。不過我們還是擠出時間參觀了洛川縣民俗博物館,雖然只是走馬觀花,畢竟對洛川的風俗風情有了大致了解。在民俗館的一個非常醒目的位置,展示了一幅民間舞隊表演“洛川蹩鼓”的大幅彩色照片。身在洛川,望著照片上威風凜凜的“武士”和宏大的舞蹈場面,心目中不禁又閃現出剛才與之擦肩而過的“蹩鼓”舞隊,恍然有身臨其境之感。這也算是此行之意外收獲吧。 傍晚時分,終于到達了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市。當我們的車從市中的寶塔山經過時,仰望著山上的寶塔,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延安市地處黃河中游,陜北高原南部,東隔黃河與山西省相望,西與甘肅省接壤,南接銅川、咸陽、渭南三市,北連榆林地區。延安處在陜北黃土高原的腹地。黃土地、黃河、窯洞構成了陜北文化最為鮮明、最為直觀也最為淳厚的特色。千溝萬壑的地理地貌特征決定了延安城市建設對山、川、河進行綜合利用。延安的城市,是按照延河的走向來建設的,被延河分割開。 我們早就聽說在陜北民間有關于秧歌的一個民諺:“看了‘六六旦’,三天不吃飯。”到了駐地,尚未安頓好,我們就滿懷希望地向李開芳同志提出,請他幫助聯系,想去拜訪“陜北秧歌”著名民間藝人李增恒老人。 李增恒,藝名“六六旦”,1928年生,綏德縣就艽園鄉蒲家洼村人。十二歲學跳秧歌,因學藝時年齡較小,家中排行老六,以后在秧歌的表演中他扮演的“包頭”(女角,又稱“旦角”)扮相俊美、舞姿婀娜,特別是他的“跌軟腰” 、跑“圓場步”等動作輕盈、飄逸,被群眾譽為“水上漂”,當地百姓叫他為 “六六旦”。從此,“六六旦”這個藝名聞名整個陜北,并成為全國著名的民間藝人。1988年,“六六旦”藝人曾隨榆林民間藝術團出訪法國、瑞士、俄羅斯等國,受到國際友人的普遍贊譽。盡管今天我們見到的“六六旦”現已年過花甲,但仍能惟妙惟肖地塑造出陜北妙齡少女天真可愛的動人形象。 飯后不大工夫,聞訊老人要來到賓館看望我們,真令我們喜出望外!已近耄耋之年的“六六旦”精神矍鑠,步履輕盈,顧盼之間,風采依然。我們恭敬地請他來到宿舍。略事寒暄,陜北秧歌就自然而然地成了談話的主題。由于我們聽不大懂陜北話,李恩魁同志就臨時擔當起“翻譯”的角色。 “六六旦”用平和質樸的語氣,為我們簡述了一個民間秧歌藝人的成長歷程。說起1955年到北京參加全國民間藝術匯演期間,毛主席親自看他表演陜北秧歌《踢場子》時的情景,老人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光芒。他一再表示對共產黨的感激,說自己是一個農民,對現在生活很滿足。 我們向老藝人詳細詢問了有關陜北秧歌活動的民俗風情、舞蹈風格、服飾化妝、動作特點以及傳承情況。 一談起秧歌,老藝人就立即生發出一種抑制不住的激情。“言之不足,詠歌之;詠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他先是坐著,邊說邊唱邊用雙手比劃,后來索性站起身,在室內狹小的空間里,邊演示邊講解表演《踢場子》“包頭”(女角,又稱“旦角”)的藝術特色和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改革發展的體會。他介紹說:1955年以前,《踢場子》中的“跨鼓子”(男角,又稱“生角”)都是掛著長胡須;“包頭”都是由男子扮演,仿照戲曲中的旦角“貼片子”“梳大頭”。1955年去北京之前在西安排練時,有人提問:(這個雙人舞中的)“少女和那個戴長胡子的老漢是什么關系?”在省上專家的提議下,我對《踢場子》的服裝、化妝進行了改革,男角從此不再戴胡子,女角不再“梳大頭”,使表現兩個戀愛中的青年男女的舞蹈,動作更加活潑生動,更加易于人物性格的刻畫。 老藝人生動的解說和精彩的表演,不時引起我們的陣陣掌聲。 傳統陜北秧歌活動內容非常豐富,有著雖松散卻又較為固定的程序:“謁廟”,秧歌隊在傘頭的帶領下,到廟中唱秧歌拜神敬神,求神保佑秧歌活動萬事順利。“過街秧歌”、“排門秧歌”也叫“沿門秧歌”,即秧歌隊挨門挨戶表演拜年。“彩門秧歌”(秧歌隊到其他村子去拜年,對方秧歌隊要在村口搭起的彩門前迎接,用唱秧歌的方式提出各種刁鉆問題,來拜年的秧歌隊要都答對了方可進村。“轉九曲”俗稱“九曲秧歌”,或稱“轉燈”,多在元宵節觀燈時舉行,是陜北流傳的一種有聲有勢的群眾性民俗活動。相傳是從姜子牙的黃河兵陣圖發展形成的,因而又有“九曲黃河陣”之說。陣設東、西、南、北、中、太宮、月宮、羅睺、計都九個城子,由三百六十一棵竹桿組成曲折回旋的陣式(代表361天,天天保平安之意),每棵桿頂都點有各色彩紙圍起來的蠟燭。村民們在秧歌隊的引領下進陣繞行而出,以求一年平安。轉完“九曲黃河陣”,一年一度的秧歌活動就告結束了。 李增恒老人告訴我們:從前,布“九曲黃河陣”不是用竹竿,而是堆起361個約二三十厘米高的小土堆,每個小土堆上放一盞洋芋燈(用半個洋芋挖成碗狀,放入麻油、棉花捻點燃)。他還介紹了傳統“轉九曲”時的儀式、順序和歌詞大意。有些細節是從未聽說過的。由于時代的變遷,這種原始形態的“轉九曲”活動,目前在一般的鄉村已不多見了,據說只有到很偏遠的山村也許還能看到,也許永遠看不到了。 《踢場子》作為陜北秧歌舞蹈中的精華,也是李增恒老人六十年來為之傾盡心血、造就輝煌的優秀民間舞蹈品種,其傳承問題是我們最為關注的。談及此,老藝人心情顯得格外沉重。他反復說:“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愿學了。有些人在外面說是我的學生,其實并沒有真正把我的藝術學到手。我真的愿意把我的藝術流傳下去,沒辦法,后繼無人呀。”望著有些無奈的“六六旦”,我們的心里感到沉甸甸的。我們能為他,為如此優秀的民間舞蹈藝術的傳承做些什么呢? 不知不覺中,時間已近午夜。應我們的請求,李增恒老人明天將陪我們一起前往綏德。送老人出門時,望著漸漸遠去的老藝人,我們幾個被尊稱為專家的民間舞蹈工作者,不約而同地有了一種漸漸清晰的感覺:在我們尋找傳統舞蹈文化的同時,我們還在尋找著一種力量,一種草根的力量,一種植根于大地的生命的力量,也許這才是我們真正尋找的東西吧。
(正月十三) 本計劃清早起程趕往榆林市綏德縣,無奈延安的天氣實在太冷了,夜間的氣溫競低至零下十五、六度,把我們停放在大街上的大轎車給凍住了,因為還沒過十五,許多的修理鋪還沒開門,司機師傅想了許多辦法也無法將汽車解凍,我們只好邊修理邊等著太陽出來。本來這次到延安想看看寶塔山和延水河,只因安排太緊未能實現,這樣一來真是天助我們也。在當地朋友的幫助下,我們看了寶塔山、楊家嶺、延安大學窯洞群等,最終如愿以償。延安市位于陜北高原、延河中游的中國革命圣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37—1947年間,中共中央在這里領導了敵后的抗日戰爭和全國的解放戰爭。這里還是革命文藝和新秧歌運動的策源地。得天獨厚的歷史條件、悠久的民族文化傳統與革命文藝傳統使陜北秧歌形成了獨特風格和豐富的內涵。當年共產黨之所以選擇這里作為革命根據地,除了它的地理優勢外,我想另一個原因是因為當地民風淳樸,在這一點上陜北秧歌的風格就有體現,無論從歌曲的旋律,歌詞的內容,舞蹈動作的韻律都能說明。都能感受到老區鄉親們質樸、赤誠的情懷。 中午起程,李增恒老人與我們同行。下午到達綏德縣,住開元賓館(窯洞賓館)。綏德有天下名縣之稱,是陜北的政治文化中心,我們通常所說的陜北話就指綏德、米脂一帶的方言。它地處交通樞紐,商貿發達,而且自古出藝人,如:劉熾、劉峰、鞠秀芬等。 晚5點我們出發前往40里外的錢嘉河村,剛進村我們就聽見有鑼鼓嗩吶聲,于是馬上抄起相機朝鑼鼓聲跑去,原來村中秧歌隊正在挨家逐戶拜年,俗稱“沿門子”,也叫“排門”,屬拜年娛人表演。過去“排門”有嚴格講究,即必須根據本地、本村群眾所處的地理位置、社會地位、門第高低進行。次序為先富后貧、先官后民、先東后四、先高后低。現在打破了這種陳規陋習,排門順序由秧歌隊根據情況自行安排,平等對待,但必須挨門逐戶的向大家拜年問好,家家戶戶也要給秧歌隊賞錢或糖果煙酒等食品,以報答謝之情。人們認為秧歌隊進院入戶唱唱跳跳、吹吹敲敲可以驅邪避疫、消災免難,這是古人驅儺的一種遺風。 我們趕到時,20幾人的秧歌隊正在一戶人家的院子里有唱、有跳、有吹、有奏的表演,戶主人面帶喜悅端著一盤糖塊和香煙正在向看秧歌的鄉親們發放,扭秧歌的人大部分是年輕人,還有許多兒童,有的身穿彩服,頭戴絹花,手拿扇子、手絹,有的手拿拂塵,有的手舉花傘,有的身著便裝,曲調是很熟悉的陜北民歌調,中間音樂停止時,傘頭說唱著一些吉利話,大意是因家而定,當時這家院子里有兩棵棗樹,傘頭就唱:兩顆棗樹能給主家帶來好運等等。舞罷,秧歌隊又要換門戶了,我們也跟著秧歌隊到了另一家,這時老藝人“六六旦”也趕到這里,在大家的歡呼中,老人與縣文化館的一位同志一起表演了一場二人踢場子。使我們真正領略了這位民間藝術家的風采。 鑼鼓響起,“六六旦”老人的身體開始活動起來,頃刻間變成了一個十七、八歲的大姑娘,只見他轉身、靠肩、側傾、臥魚,嫵媚之態,完全充盈于一提一放之間。女性動作輕柔秀美、穩重太方,男性則粗獷敏捷、奔放剛健。整個表演節奏流暢、快而不亂、慢而不斷、動靜相依、剛柔相濟。這種二人場子稱“文場子”,綏德、米脂兩地均屬此流派。“武場子”,又稱“硬場子” 以突出男性的武藝為特點,由于舞蹈中吸收了大量的民間拳術,使其顯示深厚的功夫特點,以吳堡、清澗兩地為代表。 我們將精彩的表演收入了鏡頭,帶著滿足的喜悅,開始下一項活動——吃完飯。晚飯我們用得好艱辛,因為要爬到近30層樓高的山腰上去用。縣文化局朱維權局長一家要招待我們全體人。當我們陸陸續續爬到朱局長家時,體力感到有些不支,想象不到當年老百姓是怎樣將水桶擔上來的。不過在這接近山頂四分之一處的院落讓我們產生了興趣,平整、干凈的小院里(無院墻),院西有兩個大磨盤,上貼兩張紅紙,左寫青龍,右寫白虎,院中還有自來水,坐北朝南一排高大的窯洞。 我們十幾個人很快地將兩個窯洞的熱炕上填滿,脫了鞋坐在溫暖的炕頭上真的好愜意,主人馬上把飯端了上來,首先上的是一大花洗臉盆裝的粥,這不是普通的粥,叫“錢錢飯”,是用各種豆和小米熬制成的,其中的黃豆是壓扁以后才熬的,像銅錢,是招待貴客的飯,還有燉洋芋(土豆),黃面豆包,油糕等。窯洞外寒風凜冽,窯洞內飯菜熱氣騰騰,如今這里老百姓的日子還不算富裕,但我們感到了鄉親們火熱的心。 望著山坡上下成塊的土地,讓人不禁佩服黃土高原人的艱苦毅力,把這片窮山惡水變成養育生命的沃土。想當年,就是這里為中國創造了又一個以窮勝富、以弱勝強的歷史奇跡。這里的人雖窮,但他們的熱情與誠懇卻是叫人難忘的,往后故地重游的機會雖然不大,但我們卻永遠會記著,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住著一群善良、默默耕耘的人們。 晚飯后的活動是“轉九曲”,大家的心情都很激動,嘰哩咕嚕底往山下小跑。我們來到有大半個籃球場樣的空田地,場地內已是燈火通明人山人海。白天秧歌隊以及各種形式的舞蹈——挨家獻技獻藝,晚上帶領鄉親進行“轉九曲”直至深夜。 “轉九曲”開始了,首先秧歌隊在傘頭的帶領下,跪在臨時搭建的七十二位神像前,進行請神、安神儀式,唱詞大意是:東南西北風壓定,七十二位諸神聽分明,今夜來觀燈,您老把它風壓定,今晚好觀燈。接下來由秧歌隊傘頭帶頭進入面朝東搭建的彩門(很簡陋)燈陣中,無數百姓跟隨其后爭先參加轉游,我們也隨著大家涌進了燈海里。盞盞燈火在夜空下閃爍,映照著一個個歡愉的臉龐。相傳轉了九曲可以消災免難保平安,九曲轉畢,百姓們要爭先恐后地搶燈,能搶到一盞燈,來年必有大喜大福。九曲旁邊還有一“火塔塔”(用大塊煤炭壘成塔形燃燒)是必須要轉的。丈把高的炭火堆,燃燒得呼呼作響,熱浪炙烤著你推我搡圍轉的人們,我們時時的被擠出圈外,再擠進去。“火”使人聯想到遠古,也聯想到來年的紅火日子,最后秧歌隊還要舉行送神儀式。 現如今陜北老百姓的日子雖然好多了,但還是清貧的,但洋溢在她們臉上的笑容的發自內心的,“鬧秧歌”、“轉九曲”是他們自愿的,是他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分割不開的。
(正月十四) 一大早我們登上了綏德縣里的一座小山,參觀了扶蘇墓(秦始皇之長子)和綏德出土的漢代畫像磚石博物館,還下到漢墓里拍照。五十年代初,在陜北綏德、米脂等縣出土了大批漢代畫像石,證實遠在東漢時期,陜北就有了相當豐富、生動的古代樂舞和百戲活動。1984年在綏德出土的一尊漢舞俑,其姿態頗似當今陜北“踢場子”中“挎鼓子”表演的“金雞獨立”。1983年,在延安地區甘泉縣出土的宋金畫像磚,更是一幅極為珍貴的秧歌舞蹈形象。這塊畫像磚的出土,證實我國宋金時期的陜北秧歌已經在民間廣泛活動,為探討秧歌的源流提供了可靠的文物例證。博物館館長王建勤向我們介紹說,現館內藏有200多塊很珍貴的漢畫像磚石,但遺憾的是由于經費不足,不能很好的展覽和保護,現鑲嵌在墻上供展覽的磚石畫像,都沒有玻璃罩,極易風化。當時我們所有人的臉上都露出了焦急的神情,又是無奈。接下來我們參觀了市容,在號稱天下第一樓的大牌坊前駐足拍照。 啟程前往佳縣,途經四十里鋪后街村時,發現村中正在鬧“排門秧歌”,我們顧不上刺骨的寒風和慢天揚起的黃土,跳下車艱難地向山上奔去。隨著鼓聲的召喚我們來到了一家窯洞前,這家看起來比較富裕,窯洞的門臉用白瓷磚鑲嵌,院墻是用磚壘砌,院中心的空場中正有男女二人踢場子,伴奏音樂是《妹妹你坐船頭》的旋律。看那女農民的一招一時還真有點“六六旦”的味道。小場子,俗稱“鬧回回”。有二人、三人、四人或多人的不同表演形式,舞蹈以各拳術套路和秧歌舞步結合,根據演唱的內容也做一些即興式的生活動作。至今流傳的“陜北踢場子”就從這種形式演變而來。內容多表現青年男女間的嬉戲逗趣。正當二人跳得起勁時,女演員的綠色彩褲掉落了下了,女子趕快脫下,人群中響起善起的哄笑,一切顯得是那樣自然,我們使用著各種照相器材,極力的抓住每一瞬間。二人小場子跳完后,接下來是一部名為《趕花轎》的現代小戲,反映喜事新辦的故事,演員表演即夸張又真實,很生動,老百姓愿意看。劇本由縣劇團創作,可見創作是需要了解百姓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這樣才能貼近百姓,做到真正為老百姓創作。沒等小戲演完我們撤回車里,因為大部分人在等我們,回到車上我們才發現相機已灌滿了黃土,幾乎看不見鏡頭,可想而知我們的頭上和身上了是什么樣子了,不過還好,收獲滿大。 下午到達佳縣。佳縣是個建在山頂的小鎮,視野極為開闊。趁太陽還沒落山,我們直接上了白云山,從白云山底到山頂的道觀,是一道直來直去如同天梯一樣的臺階,有些泰山十八盤的氣勢。白云觀是道教圣地。廟觀始建于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該廟觀以真武大帝(即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為主神,配以玉皇、三清天尊、天地水三宮、五行老祖、六十元辰星君、東海大帝、關圣帝君、西天如來、冥府閆君、魁星、文昌、送子娘娘、賜福財神等諸神,共建有大小廟宇五十四座,是一座諸神眾多的廟院。據說當年毛澤東還在此抽過簽。我們拜訪了老道長,進行了交談,拍照。隨后驅車來到縣城中,入住縣糧食賓館。
(正月十五) 這天的任務是中午看縣里組織的秧歌大賽。八點起床、吃飯完畢。我們發現所帶的膠卷已經不夠用了,于是決定到城中去購買。我們一行四人剛走出賓館,發現有一文具店,推門進去,店中無顧客,只有老板一人,再仔細一看,老板的臉上竟然畫著很濃的彩妝,康老師上去問道:您化妝是不是為了鬧秧歌?老板回答是。看來在這個小城中鬧秧歌是一件人人皆知,人人參與的大事,它對當地老百姓來說是一年中不可缺少的娛樂活動。當你站在這黃土高坡時,遠望連綿不斷干涸的黃土山,這種感覺愈加強烈,貧窮的老百姓,秧歌是你們生活的一部分,是你們在貧瘠的土地上的悲歌。我突然發現“六六旦”老人不知在什么地方已悄然與我們分別,我聯想到老人講的一件事:文革時期,上面有人批斗老人,但一再強調說,我們不是在批你這個人,而是在批你的秧歌,可“六六旦”老人卻說:我就是秧歌呀! 佳縣很小,是榆林地區最比較貧窮的一個縣,從縣城的外貌就可看出。但是由政府出面的秧歌大賽是一定要搞的,過節不鬧秧歌,老百姓就會有意見。一年一度的秧歌大賽成了目前佳縣的民俗活動。 街上的人越來越多,我們買完膠卷,就趕快往秧歌大賽的地點體育場走去,在街上時時就有秧歌隊扭過。我們趕到體育場時已經有人在等候了,觀察了一陣地形,覺得只有主席臺上是拍照的最佳位置,經過交涉,我們被熱情的安排在主席臺的第二排就座,很榮幸的是,我們的前排是佳縣縣委領導。不久秧歌隊就陸續地扭進了體育場。這次大賽是由七支秧歌隊組成,它們將按順序在主席臺前展示風采,然后到指定位置給老百姓表演。伴隨著喧天的鑼鼓嗩吶聲(樂隊都坐在卡車上伴奏),一隊隊艷麗的秧歌群來到了主席臺前,有的是企業組織的,有的是行政單位組織的,看著那整齊劃一的動作,是進行過精心排練的,每隊前都有一位精神旺盛的女領隊,身著現代高檔服飾,手拿小旗或小棍指揮動作,引領隊伍。隨著體育場里的人越來越多,臺上領導的臉色越來越緊張,主管領導拿起話筒,開始講話,大意是表演完的隊伍趕快撤離體育場。原定是表演完后到場內指定地點繼續演出,現在看來是不行了,諾大的體育場內已經被擠得水泄不通,如有大量擁擠,是會產生危險的,縣里領導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讓秧歌隊表演完后趕快撤離。我們站在臺上抓緊我們的拍照工作,心里暗自慶幸,如果在臺下,只能光拍人腦袋了。轉眼的工夫比賽就完了,好像還沒有看夠,只有等到來年了。 下午四點我們從佳縣出發,一個半小時之后到達米脂。在廣袤雄渾的黃土高原腹地,在桀驁不馴的無定河中游,鑲嵌著一顆璀璨的明珠,這就是塞北歷史文化名城——米脂。 米脂古稱銀州,因地有流金河,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得名。她的開發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從境內發現的大量仰韶、龍山文化遺物來看,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在這里勞作、生息、繁衍。千年小城米脂鎮,建于宋元豐四年(1081)。現在的米脂新城,別具一格,由一排排加固的窯洞環圍而成,不愧為我國城建史上的一朵藝術奇葩。米脂雖為山區小縣,但從炎黃文明的萌發階段起,她幾經變遷,歷盡滄桑,以其獨特的貢獻和燦爛的文化聞名于世。明末,農民英雄李自成從這里扯起闖旗,馬踏幽燕,定鼎北京,濃墨重彩導演了中國歷史上一幕驚天地、泣鬼神的悲喜劇。 米脂是陜北文化沉淀的富集區,具有很強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米脂文化源遠流長,帶有濃厚的黃土氣息和強烈的黃河氣派,淳厚、樸素。濃厚的群眾文化氛圍又為文化縣贏得了小戲之鄉的雅稱。特別是逢年便鬧、逢喜便鬧的秧歌,龍騰虎躍,熱情奔放。元宵節,花燈下,耍獅子、踢場子、轉九曲、打腰鼓、放禮花、跑毛驢、唱大戲、吹嗩吶,紅火異常,熱鬧非凡。 車進入米脂縣城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巨大的塑像,這個塑像是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沒想到在出美女的米脂縣還會出現這么一個響當當的人物。“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早就聽說米脂的婆姨長得漂亮,據說三國時期的美女貂嬋就是米脂人,所以一到米脂我們就到處尋摸,走在大街上,我們的目光一直追隨著米脂的婦女,想看究竟有什么特點。 我們下榻的米脂賓館離晚上“轉九曲”的地點很近。晚7點我們來到了米脂縣“轉九曲”的場地。這里好像是一運動場,現已變成燈的海洋,燈海中已涌滿了成百上千人的身影,361根兩米多高的竹竿上掛滿了彩燈,布成一迷宮似的方陣,與錢嘉河村不同的是,這里的場面大,在朝南的進口處和出口處各有一用紙扎成的的巨大彩門樓,上寫龍鳳呈祥等吉祥字樣。高高的竹竿上掛的是通了電的燈泡,桿與桿之間有橫桿鏈接。這里沒有秧歌隊帶頭及設神位、請神和送神儀式。而有一種現代都市氣息。 當地老百姓有這樣的傳說,進了九曲就不能半路跑出來和不按照路線走,否則會變成驢子。上次在錢嘉河村由于我們的無知和工作的需要,出出進進了好幾次,這次可不能再犯錯誤了,隨后我們毅然絕然地加入了人潮之中。頭頂著飽滿明亮的月亮,腳下踢趟著陜北的黃土,在這美麗的燈海里,我們做了一次陜北人。每過一道門,我們的心中就祈禱一遍:愿我們黃土地上的兄弟姐妹們年年平安! 剛出了九曲陣的門,附近的小山上就放起了煙花,輝煌而美麗的煙花在空中綻放,山上的娘娘廟在光影中依稀可見。一時間真的忘了自己身處哪里。身旁熊熊燃燒的“火塔塔”讓我從朦朧中清醒,再尋找同行人,已早不知去向了。 回到賓館,縣里有兩位領導來看我們。我們問到關于“轉九曲”變化時,縣文體事業局局長喬雄波用平靜的口吻告訴我們:是變了。 是變了!我們心里驚訝著他的“態度”,難道成百上千年流傳下來的傳統民間文化就這樣隨它變了?但冷靜之后我們思考到:“轉九曲”從形式上是有一些變化,彩門搭的絢麗多彩,再配上時代的燈光,游轉的人群身著時裝,青年男女結伴而行,山頭燃放著現代化的煙火,一派都市文化充斥其中。但是“轉九曲”的功能沒變,本質沒變,根沒變——這就是人們祈求平安的心理 。在現代化高速發展的今天,陜北也在發展,人們的審美在變化,再讓都市繁忙的人們去制作洋芋燈?是不現實的。在我們內心遺憾的同時,應要用理智的思維去對待這些變化。社會的發展總會淘汰一些東西,依靠口頭和行為傳承的舞蹈等文化遺產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生存的環境愈來愈脆弱。這是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
(正月十六) 一年的娛樂活動到今日已全部結束。在返程的開始,我們去參觀了米脂縣婦女紀念館和李自成行宮。在米脂中學內有一座小山叫盤龍山,山上就是有名的李自成行官,現在已改為李自成紀念館,展出李自成的事跡和一些珍貴文物。通過講解員的介紹,我們了解到陜北人過去的生活狀況,災荒年間,老百姓竟然淪落到了人吃人的境地。正殿展廳中展出的是米脂杰出婦女的照片和介紹,從延安時期到現在的都有,從照片上看米脂的婆姨的確漂亮。與米脂鐵骨男兒千秋偉業交相輝映的,是米脂“半邊天”的輝煌。“米脂婆姨綏德漢”這句中華大地幾乎婦幼皆知的民謠,深刻揭示了米脂婆姨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歷史地位,米脂婆姨也成為米脂特定的一種文化現象。米脂婆姨征服人的不僅僅是她們的天姿麗質,更在于她們對美的追求,對美的創造。戰場上的叱咤風云的女英雄,和平時期德高望重的女領導,學術界成績斐然的女學者,建設中有突出貢獻的女專家,生活中任勞任怨的賢妻良母,事業上敢闖敢拼的女強者……不同時期、方方面面功勛卓著的米脂婆姨,集中展示了東方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米脂婆姨是中華婦女的杰出代表,米脂婆姨是時代的佼佼者! 在和黃土高坡面對了五天以后,新鮮淡去,車窗外是重復的黃土,那千溝萬壑一片渾黃,我現在都閉目難忘。 經過一整天的的顛簸,晚8點我們終于回到了西安。
(正月十七) 上午我們參觀了兵馬俑博物館,華清池。下午登上了返京的列車。考察任務圓滿結束。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陜西獨特的地理和歷史環境中,繁衍生息著生在黃土地,長在黃土地,死后也愿化做一抔黃土的人們。無論是舞或歌都可以為一個“土”字所概括。土得清新,土得可愛,土得熱烈。從舞中你盡可結識粗獷豪爽的漢子和柔美飄逸的妹子,你可以看到“萬般燈火闌珊” 的山村“燈節”景象。那舞里涌動著一方百姓的苦悶、歡樂、滿足與期盼,那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如同那綿延千里的黃土高原一般深厚,在黃河兩岸代代傳承不絕。 貧瘠土地上的閉塞與沉悶使人性中的感情抒發受到了壓抑,而人們又無時不在尋求機會來宣泄情緒,歌舞方式就形成了特定條件下當地人的惟一選擇。從正月初五到十五“燈節”的十天之間,無論氣候由多么寒冷,也阻擋不住勤勞、樂觀的陜北人。
此次考察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共完成圖片624張,錄像500分鐘。采訪記錄上萬余字。 我們與陜西省藝術研究所達成合作意向,聘請該所李開芳、李恩魁先生為本課題專家組成員,承擔民間舞蹈陜西部分數據庫資料收集整理和編寫工作。
《 西北人文資源環境基礎數據庫民間舞蹈課題組》
執筆:胡晶瑩 2004-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