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陽縣位于陜西省西部、關中平原以北的千山腹地。境內從南至北的地貌是河川、原區和山區,原區由八條溝自東到西分成八個小原。原區是人口的聚居區,也是民俗文化繁榮區。根據千陽東西風俗習慣的差異,一般劃分為東原區和西原區。正月初十,拜年串親的腳步剛剛消停了幾天,男女老少的腳板還沒有緩過勁來,東原、西原區廟會迎神的馬蹄聲又響了起來。鄉親們簇擁在村頭、路口、田疇、廟會上,追隨著浩浩蕩蕩的迎神隊伍目睹跑馬火暴熱鬧的場面。 一、 跑馬 跑馬是民間在上元節前后廟會設壇祭祀天地諸神儀式中的一項活動。千陽上元節廟會有兩個,東原區主祭的是山神(五位,對應五行、五德) ,廟在北山紅土坡;西原區主祭的是龍王神(三位,黑龍、白龍、黃龍)。每年每區一般舉行一次,逐年由各村輪流在本村設會主持 。雖然東西原區所敬奉的神位不同,但跑馬的儀式是基本相同。廟會的議程一般有迎神,跑馬,安神,祭神,娛神。以下記述主要是東原區的跑馬民俗。 跑馬之日,人們牽著自己的馬或借來的馬,成群結隊的去北山紅土坡廟中,恭請山神出山下原,山神的神位被供奉在馬背上,到了原區在每個村莊挨個游行。到了村頭牽馬人揚鞭一呼,邁開雙腿,人與馬一起在村里、打麥場上、田地里恣意狂奔。在奔跑的同時,火銃震耳欲聾,爆竹齊鳴,戰鼓雷動,號角助威,馬嘶聲、串鈴聲和成千上萬人的呼聲喝彩聲響成一片,如急風暴雨,山呼海嘯。青年男子在馬蹄揚起的塵土中,追逐著,笑鬧著,吶喊著,人牽著馬,馬帶著人,風馳電掣,閃來躲去,驚心動魄,仿佛重現了古戰場上萬馬奔騰雄偉壯烈的場面。一通鼓終了,又是火銃大作,隊伍起行向另一村開拔。 以跑馬游神的形式而娛樂千家萬戶,帶有明顯的祈福消災的民俗色彩,人們認為參加迎神的馬和人,與山神一起喜慶新春,山神可以得到人的祭禮,人和馬就可以得到神的歡悅而受到庇護,保佑五谷豐登人畜平安。因此,每逢跑馬日,各村都搶著組織承辦廟會,鄉民自覺出馬,無馬的男女老幼爭著觀看跑馬迎神。西府的隴縣、寶雞、鳳翔、麟游和甘肅省靈臺縣的群眾也趕來觀光。據老人講民國初年是跑馬大游行的鼎盛時期,跑馬迎神的隊伍綿延數里。 二、 搶馬 千陽跑馬,當地人也叫它迎神賽會,會期的長短是根據籌集的資金而定,短則四天,長則七天或十天。而迎神跑馬只有在第一天的時間里完成。一個廟會區有上百個自然村,只有在迎神路線所經過的村莊才能得到神的光顧,因而,那些請神無望的村子便要組織最強悍的青年,組成搶馬隊,在迎神的途中搶奪牽馬。迎神隊伍到達廟會場后,是搶奪牽馬的又一高潮,誰搶到了馬不但是所在村的光榮,而且成了眾人中的英雄。因此,搶奪牽馬還具有強烈的賽人賽馬的意味。 千陽跑馬和蒙古族及甘肅天祝藏族的賽馬不同,參加迎神的馬是乘坐神的,民間稱其為“坐馬”,只能牽不能騎。牽馬的人雙手緊抓籠頭,一個勁地奔跑。第一個人跑不動了,可由第二人,第三人替換,但往往是第一人大汗淋漓,腿腳已跑不動了還不輕易松開馬韁繩讓給別人。搶奪馬的人并非是從體諒的角度出發上前幫忙,更不是與馬主人事先的約定,而是蓄意搶奪韁繩。他們總是跟隨在牽馬的人的身邊跑 ,并伺機毫不客氣地搶奪牽馬的權利。一個當仁不讓,一個拼命爭奪 ,這就發生了在跑馬過程中的搶馬場面:強悍、好勝的小伙子總是一邊助跑,窺測動向選擇爭奪的目標和沖刺的角度,趁其不備,力氣不支的時候,如離弦之箭,拼力爭奪。一次未得手者決不善罷甘休,奮力抓住籠頭,與原來牽馬的人并駕齊驅,在跑馬場上狂奔。 千陽跑馬是以搶到馬為榮耀,被搶的牽馬人也不得見怪,盡管如此,因搶奪馬而發生械斗的事在過去屢見不鮮。據老人講述,民國三十年,南寨原舉行的跑馬賽會,跑馬迎神隊伍經過“澗口河”時,被埋伏在溝里的200多人強行截取“坐馬”,南寨原的人只能眼巴巴的瞅著由自己精心打扮的馬去了崔家頭的原上。又有一年,縣長仇良訓站在千陽縣東城門樓上,只見前行的跑馬大隊已到縣城,準備在南城外跑圈的人馬還在南寨原邊的坡上,東關的華巖寺村的人沖進跑馬隊伍在城門口搶奪馬。縣長惟恐馬隊沖進縣城,警察局和保安團全體出動,緊閉城門。鳴槍警示,不巧打死一人,后經半年訴訟才不了了之。為了防止搶奪馬,主會的村往往要準備護馬隊。 三. 備馬 迎神的馬,因是神的坐騎而備顯尊貴。馬要尊貴就得好馬,還要好的打扮,到了年臘月,主人們對預先選好的馬,添加草料,精心喂養。盡量減少馬的使役,使馬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對于“坐馬”沒有過于嚴格的要求,除過行將分娩的母馬,還有病馬不能選入外 ,被選的馬不分公、母、大小、肥瘦和顏色。當然,紅色烈馬和白色的高頭大馬是最好的選擇。當地人們認為充當過山神坐騎的馬會得到山神的保佑,瘦弱之馬,只要到跑馬場上去遛遛就可以使它強壯起來 ,未經調教的馬為山神服務一日就會讓人乖乖地使役,省去許多調訓的功夫。如果某人家里沒有馬又想去參加跑馬,則可以借別人的馬,借的時候不需攜帶任何禮品,只要一句可人的話,一鍋當地很有勁的旱煙,馬的主人一般就會高高興興地一口答應。更有熱情的發燒者,寧可典當家里的財物去集市上買馬回來,以備赴會。 當然,地生五谷人有百姓,不信的人也有,當地就有神乎其神的傳聞說:張三李四不服從跑馬會長的指派,不愿送自己的馬赴會,結果他們的馬不是突然得了急癥在地上打滾,就是在使役中不明不白地得病,要想尋馬醫生不如尋會長,只要爽快地答應充當“坐馬”,有病的馬立即會翻身起來津津有味地吃起草料。 跑馬的日子到了,“坐馬”的主人提前就給它梳洗打扮。先用刷子,除去馬身上的糞土跡,用木梳梳理鬃毛和馬尾,并細心地將馬尾編成辮兒,系上紅綢。然后,端一盆熱水,用水在溫暖處將馬的身子刷洗幾遍,等稍微干后,另換一盆水,水中溶入冰糖,用冰糖水擦一遍馬的身子,這樣能使馬的毛色放光發亮。馬掌破損的,將馬牽到集市上讓“掌客”將馬掌鏟平,釘上新馬掌,使馬蹄利索漂亮起來。跑馬的前一天晚上三更,吃過出行飯,懷里揣上一整天的干糧就上路了。出門時,給馬背系上漂亮的鞍子,脖子戴上串鈴 ,用紅綾結成一朵大花 ,系在馬頭上 , 馬鞍上搭了紅布、繡球和辟邪的八卦鏡等物。煥然一新的馬,帶著全家人的祝福,行進在靜靜的黑夜里。 三、 衣飾 春節元宵節,人們衣裝正新。就大多數趕廟會的人來說無須再換,但拉“坐馬”的人和主祭祀卻有另一番打扮。 拉“坐馬”的人頭勒白色羊肚手巾。毛巾兩端在后腦勺打成十字節結,頭發緊緊地扎在毛巾內,這樣不但增加人的精神,又可以防止在跑馬過程中人一旦跌倒不致碰傷頭腦,他們認為跑馬之日人若受傷流血見紅,終年都會對人不利。扎藍色腰帶,腰帶上別長煙鍋和短把馬鞭,鞭梢用五色線編成麥穗狀,五色線對應五行五方。鞭的把上雕刻“方勝紋”(當地叫核桃疙瘩)。兩條胳膊上還要套上袖套,左邊為藍色,右邊是白色,代表青龍與白虎。褲子也要穿套褲,顏色反差越大越好。穿鞋更是出人意料,冬日不穿棉鞋,卻穿涼鞋(麻編制的鞋),鞋尖上系一對顏色鮮艷的毛球。牽馬的人還要戴一幅眼鏡,眼鏡的樣子和平常的樣子相同,可就是眼鏡的鏡片是一個黑一個白,這表示晝與夜,陰與陽。 與拉馬人截然不同的是主祭司(當地人叫祭生),一律穿著深色長跑馬褂,頭戴禮帽,端端正正地坐在馬上,一幅文質彬彬的莊重相,和拉“坐馬”者 形成迥然不同的景象。 四、 隊伍 千陽跑馬之日,來人逾萬,馬匹過百,巡禮大游行必須列隊進行,其形式是模仿古代皇帝出巡,軍隊出征作戰的列隊形式。正常情況下這支龐大的隊伍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⒈ 探馬隊,也叫哨馬探子隊。 探馬隊由4至6匹馬組成,分布在隊伍的前、中、后部,前邊的輪流負責引進路線的檢查和選擇,通報前一站咱所到達的村子做好迎神準備;中部的緊靠會長的前后,傳達命令維持隊伍秩序;后部的擔任接受村饋贈的禮品,接收掉了隊的人馬。騎馬的探子都手執一面三角小旗 ,旗上刺繡或者寫一個“令”字,騎手佩戴一條紅色綢帶,馬脖子上都帶串鈴。 2. 火銃隊,火銃隊由4人、6人、8人、10人不等,一般置于隊伍的首尾部,徒步行走,每值隊伍停止、行進、跑馬、祭禮等各項儀式的開始都要燃放火銃,以助神威。同時也有開始和終止文武樂隊的作用。 3. 主祭司馬隊 在廟會期間,司職祭祀之禮、誦經、禱告的主祭司,主祭司按照分工至少五名,多是各村的民間文化人。禱告時的文書由主祭司事先在黃表紙上寫好,在請神、到各跑馬村時,集體在設立的香案前,上香、誦文書、行禮。事畢,隨即上馬入隊。 4. 前鑼鼓隊 鑼鼓隊以牛皮鼓、大小銅鈸、銅鑼等打擊樂器為主。鼓、銅鈸均系上紅布條掛在操作人的胸前,不要助手。銅鑼直徑2.8尺,對應二十八宿,銅鑼由兩人抬著,由其中一人鳴鑼。鼓錘、銅鑼錘、銅鈸把手均系紅綢。鑼鼓隊根據樂器多少而定,一般三到五人一組,至少五組,一律徒步行走,置于隊首。鼓樂曲牌在不同的場合使用時有所區別,在隊伍行進中多用“四錘”,跑馬時多用“風攪雪”、“甩長興”,行宮前多用“城隍爺上殿”等。 5. 吹奏班隊 吹奏班隊是以長號、嗩吶、笙等吹奏樂器為主,每班5至7人,跑馬時至少要2個吹奏班,吹奏班一律步行。如請外地吹奏班,給少量報酬,管吃住,如用本地吹奏班,只送一尺紅綢作為感謝。吹奏的曲牌大多為“打鞭子”、“大開門”、“小開門”、“馬林道”、“四季花”、“雁落沙”、“刮地風”、“就地生”、“狀元游街”等。 6. 儀仗隊 儀仗隊是為山神保駕虎威的衛隊,模擬古代帝王出巡的形式,由成雙成對的木棍仗、出巡牌、虎威武器和彩旗等組成。木棍仗直徑1.8寸、高9尺,涂紅。“迴避”、“肅靜”牌握在勇士的手中。 衛隊的執事有古鉞斧、三尖刀、方天戟、七星劍、月牙刀、長蛇矛、蝙蝠矛、朝天戟、仙人掌、筆、龍頭拐杖等。彩旗主要有紅、黃、藍、白等五色,旗上繡的是龍、鳳、虎、豹、獅子、麒麟、朱雀等圖案。另有兩對男女“飛童旗”,即金童玉女護駕之意。儀仗人各執一把,有多少儀仗就用多少人,均徒步行走。 7. 坐馬隊 坐馬隊背負著山神和各路神仙的牌位,居于隊伍的中間,最惹人注目。馬按個頭和顏色排隊,紅色的馬在前,白馬在二,黃色馬在中,青馬在四,黑馬在五,其后是雜色馬。前五匹坐馬上是五位山神,對應五德:仁、義、禮、智、信。每位神仙由徒步行走的人們舉華蓋在頭上,在其左右執事者簇擁有神印架子、筆架子、硯臺、簽筒、算卦簿、印盒、令箭、帥旗等。五位神之后,排列的各村各小山頭的神仙,沒有這些配備,只列隊緊緊相跟,表現了很分明的等級層次。近幾年來,迎神的行列里又增加了一位女神,名圣母,傳說是山神之母,或山神之妻,因尊敬圣母,地位當然不在山神之下,故同五位神仙一樣,也搭了一對日月龍鳳扇和華蓋。坐馬隊馬背上有神無影,纏滿紅綾,鏡光閃閃,花團錦簇,鈴聲一片,好一派神仙出游的壯觀景象。 8. 后鑼鼓隊 “坐馬”隊伍之后,又是一個人數更多的鑼鼓隊,這個鑼鼓隊一般是有鼓和銅鈸,而無銅鑼。故又叫“鼓鈸隊”,“鼓鈸隊”由方圓左右各村前來助興的人組成,有的年份人多,有的年份人少,一律隨隊步行。 9. 助威馬隊 助威馬隊由前來趕會的騎馬人主動跟隊而成,他們的主要目的是觀光看熱鬧,不受大隊人馬的總指揮的約束,聚散自由。 六.行程 從山中將山神請出山外后,經過隆重的接神儀式后,開始游歷村莊。游行一般是按照預先定好的路線行進,先去沿線近的村子,后去較遠的村莊,先左后右,先東南后西北,按八卦圖的順序,順時針轉一個大圈,以求“光圓”,“團圓”。但有時由于“搶馬”會改變路線和準確到達廟會的時間。跑馬僅一天時間行程一百多里。 沿途迎神的村莊,接到“探馬”的報告之后,在跑馬處擺起香案,置上酒、肉、菜、干果等供品。大隊人馬來到之后,鳴放鞭炮,上香,灑酒祭天地,祭司在山神位前為該村誦讀禱告文書,以示歡迎慶祝。跑馬結束后,村人目送隊伍離去,然后將香案及供品送至本村山神廟。 山神的行宮一般設在跑馬主辦村中。行宮屬臨時搭建的,形狀是仿照宮殿的樣式,分前庭和后堂, 后堂供奉山神像,前庭供奉食品、古玩、字畫、香爐、神案。前后兩室由一塊“百花帳”或靠山紙亭子隔開。門楣、門臉之上皆濃墨重彩,有龍鳳呈祥,海水朝陽,梁柱上書寫對聯,“遠逐虎狼三千里,近保人民百萬家”,橫批“千陽福主”,棚頂兩條長龍之間寫著“威鎮山川”四個大字。萬字不斷、方勝、四季花鳥等吉祥符號、柏朵、紅燈、彩旗,各就其位,把宮殿裝飾的富麗堂皇。兩只泥塑大老虎蹲在宮門左右。宮門外廣場上,兩排彩旗及儀仗兵器呈八字擺放,場中心設很大的石香爐,供燒香表燃放鞭炮之用。 跑馬完畢,將山神請入行宮,舉行隆重的安神儀式。鼓樂齊鳴,爆竹騰空,宮殿之內燈火通明,眾人祭神、許愿至夜深。 在行宮前設有會場,從跑馬之日起有大戲、社火、雜耍、影戲助興,是民俗民藝的大匯展,會期有長有短,短則三天三夜,長則十天十夜。廟會完畢,又將山神送回山中。 七、 體制 千陽跑馬也稱過會,屬群眾自發性質的民間組織。當年跑馬時成立會,結束后會自行消失,第二年再行組織。原區靠近天山神廟的三個自然村,領頭的籌辦人稱長老會,群眾又習慣稱大會長,會長無正副之分,其它參與村的會長為小會長。跑馬并不是每年都舉行,而是看莊稼的收成和國家的時政形勢而定,舉辦是采取輪流制度,跑馬會的主要職責是集資、募捐經費,確定跑馬村莊和日期。會長一般選擇熱心此道的有文化的老年人,誰當的好,可連任,否則,自動讓賢。跑馬總指揮不一定由會長兼任,會長可委托他人代辦。跑馬期間,會長和跑馬的服務人員都不索取報酬。 八、禁忌 千陽跑馬因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人、馬、神一起娛樂,伴生了相應的若干禁忌。這些禁忌的主要內容有: 1. 穿白戴孝的男女不能參加跑馬,也不能去看。如發喪日與跑馬日沖突,必須提前發喪或改道繞行,不能與跑馬隊伍相撞。 2. 坐過監獄、犯過法的男子,服刑歸來三年內不能拉“坐馬”, 搶“坐馬”,不能觸摸山神儀仗物。 3. 婦女不分老幼、是否婚嫁,只能在旁觀看,不能拉“坐馬”,不能執掌儀仗物。 4. 月經期的婦女不能進山神廟。 5. 拉馬的人和其它人都不能騎坐馬。 6. 跑馬之日,拉馬的人路過自己家門時,不能回去。 7. 跑馬之日,被馬踏傷,撞傷或損壞的莊稼、樹木、器物等,主人不能爭吵,不能要求賠償。 8. 借馬和其它物具時,不應拒絕,輕度損壞不能計較,服務性工作不計報酬。 9.跑馬日所受布施,不能化為己有,須張榜公布后統一由會上處理。 九. 來歷 千陽跑馬民俗產生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山神崇拜由來已久。千陽境內群山林立、綿延不絕。溝壑縱橫、水資源豐富。以前,森林茂密,灌木叢生,狼、豺、豹、野豬、狐貍等猛獸眾多,常常下山叼走小孩、傷及大人、殘害牲畜、破壞莊稼、禍害鄉里。山是人們生活的依靠,而山里的野獸卻時刻危及人們的生存和生活。千陽有很多關于山神的神奇傳說,在野獸橫行,民族戰亂中庇護著地方百姓免遭禍殃,民眾感恩戴德,稱為“千陽福主”。山民對山神頂禮膜拜,寄于最大的希望。全縣200多個自然村,村村都有山神居住的“五圣 ”小廟,這“五圣”是山神、龍王、蟲王爺、馬王和土地神,山神居于正中位置。跑馬作為一種對山神的大型祭祀活動,以跑馬的形式取悅山神有著廣泛的社會心理基礎。 2. 養馬習俗源遠流長 千陽歷史上是周秦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秦孝王曾使秦非子“主馬于千渭之間,馬大蕃息。”人煙稀少,水草茂盛的古千陽,成為秦人養馬的天然牧場。從縣志所記載的資料來看,當時有成千上萬的馬象云朵一樣,在山間滾動。地名中至有歇馬原、走馬圓、走馬嶺、跑馬梁、歇馬泉等古跡。民國之前,這里百姓家戶戶養馬,運輸耕作使役,娶妻嫁女,串親上口外,都離不開馬。 十. 跑馬民俗的嬗變 千陽跑馬“假冬春農暇之余,行娛樂慶興之舉”,之所以在日益發展的當代社會繼續傳承下來,有一個重要的思想基礎就是迎合了人們在新春伊始,對一年諸事興旺的期待心理。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和現代文化高速傳播,千陽跑馬民俗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去的跑馬勝景當今已無法再現,只能在比較中用回憶來加以描繪。1988年以后,通過筆者連續5年的赴會考察,跑馬風俗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變化。 1. 以車代馬——形式“洋”化 當今科技的發展,生產力的迅速提高,機械交通工具占領了歷史舞臺,牛拉馬馱的時代已基本結束。千陽農戶養馬的百中僅一,馬的銳減雖然沒有阻攔跑馬的如期舉行,但跑馬之日的“坐馬”已為數不不多。1988年“坐馬”還有數十匹,1994年僅剩兩匹。馬匹由汽車、拖拉機取而代之,“探馬”變成“探車”(摩托車),指揮馬隊變成了會長和來賓乘坐的小汽車,祭司隊、儀仗隊、吹奏班隊、山神坐馬隊、鑼鼓隊全部乘卡車和拖拉機,游行的馬隊變成了車隊。1994年跑馬車隊中于增加了管弦樂隊。馬的嘶鳴聲、馬蹄聲、串鈴聲被轟隆隆的機器聲、鳴笛聲和西洋的樂器聲所代替。這一變化,使跑馬變成了跑車,削弱了萬馬踩塌山川的民俗內涵。但是,以車代步,人力的消耗大大的減輕,跑動的地方更多,行程的范圍更大。 2. 女子加入——禁忌減少 隨著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如今跑馬已取消了女子不能入列的禁忌。女子不但可以觀看,而且可以在游行的隊伍中執彩旗、武器等執事,也可以敲鑼打鼓。不少老太婆、小女孩就是會長的家屬。服喪期間的男女,只要脫掉孝服,照樣穿著白鞋在隊伍中和宮殿中進出,對執儀仗的人會長也不會去盤問,是否犯有前科 。處于熱戀的青年男女,他們在山神的宮中挽手、駐足也無人過問。 3. 祭儀從簡——崇拜淡化 過去跑馬前三日,會長就要派人上千山大廟中,酒灑庭廚,對五位山神一一進行祭奠,享受煙火三日后,才由大隊人馬迎下山來。現在,只在前一日派人上山,將分別把五位神,搬至離原區最近的廟中,五位神在一處祭祀。送回廟中時,也不用大隊人馬隆重送回,而用三五個人一輛車送回。祭祀儀式中的誦經活動可有可無。游村中的跑馬也是象征性的跑幾圈,接神的禮品十分簡單,許多隨隊的群眾以游山玩水走村、認人為目的,要來就來,想走就走。 4. 偶有搶馬——“竟雄”消失 由于對山神感情淡化,許多青年人借跑馬之機進了舞場、劇場、雜技場、電影錄像場、臺球場。中年人多在貿易攤販之間走動,打聽生意。有馬可以牽,有力表現拉馬的人也不再穿陰陽服。現在人心目中的英雄標準發生了變化,姑娘家也不以大力英雄為偶像,所以,跑馬中也很少發生搶奪“坐馬”現象,偶爾發生糾紛也無人蓄意大做文章,矛盾程度也平緩得多。也有拉馬的人主動約人替他拉馬。過去跑馬主要是娛神,其次才是娛人,而現在是娛人的成份大于娛神。 通過對千陽跑馬風俗的考察,我們認為跑馬不僅僅作為一個民俗事象,而是一面歷史的鏡子,折射出的是這一地區自然環境的變遷,人與自然關系的轉換,生產生活方式的歷史狀態,以及地域文化深厚的內涵。合理地利用跑馬民俗形式,對于弘揚民族傳統的道德規范,建設中國現代農村文化,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發展農村商貿和旅游事業,增強與境內外的經濟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深遠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