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在城市里的人是很難想象當我來到太興山的時候那種清涼的感覺!現在回想起來也不禁的感受到了一絲的涼意,盡管晚上在山上留宿的時候曾經感慨過沒有帶一件御寒的衣服。
出發前就早已經上網查閱過太興山的資料,可是或許是因為其尚處于開發階段,并沒有象翠華山那么有名,僅能夠查閱到它很有限的一點信息,例如它因為險峻有小華山的美稱,是國家森林公園,其山頂有座全部由鐵建成的鐵廟,還有一個網友的文章中寫到在最高峰的道觀中有位學歷是研究生的道士,很早的時候從山東來到這里……。雖然連行程都沒有具體的描述,可是依然讓我神往,早在非典后期的6月份我便約朋友去過一次,可是不幸的是山下農民的防非典意識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象,所有進山的路口都被封住了,我們只能看著眼前的崇山嘆息。所以這一次我們也算是占了點邊的“故地重游”。
周六的早上6點半,我們便在小寨坐上開往庫裕的中巴車,車上竟然一多半都是去太興山旅游的人,一問才知道原來這段時間正好是一年一度趕廟會的時節!就這樣,因為上山的人多,通常只開到山下楊莊的中巴直接開到了里山門更近的庫裕,將近一個半小時的路程卻只要每個人5元,真是實惠極了!車剛剛開出城市,鐲兒便指著不遠的一個“山”問“那是什么山?”,一下子就暴露了她在這方面缺乏的知識,沒辦法,只好先狂笑著打擊她一下,然后告訴她那是“塬”,然后給她講解“塬”和“山”的區別。
我們在進山的路上下了車,很快的便又搭上直達山門的汽車,因為趕廟會期間的人流量大,所以附近農村有車的人都把自己的車開出來做生意,大多都是小面包和三輪摩托,一個人2元。去山門的路上已經開始能夠領略到“進山”的感覺了,一面是從山上流下來的河水,一面是依山而建的上山公路,感覺非常象從陜西進入四川時路過的秦嶺山脈。 來到山門口,儼然一幅趕集的景象,各種農家的小吃和賣水果的堆積在道路的兩邊,大家一致決定先吃了早飯再上山。早已經饑腸轆轆的小小很快便被一家面館的燴面片吸引了。想起以往去風景區的經驗,吃過飯,我問店家有什么省錢的辦法上山?果然,熱情的店家收了我們每個人兩元便將我們帶進去了,而門口的標價可是每個人16元啊!一路上不斷的聽到有游客說起門票的昂貴,我們都不禁的偷樂著^_^ 從山門口到正式登山的地方是可以坐三輪摩托的,每個人2元,可是我們剛剛吃飽肚子,再加上不想錯過沿途的風景,于是決定步行。其實當我們第二天拖著疲倦的身軀下山時,第一個念頭就是無論如何都要坐這種三輪摩托下山,因為這段路程不但長,而且沿途除了一些廟宇確實沒有什么好看的地方了。
自山門到山頂基本上每當你饑渴的時候都會有一座廟可以歇腳,里面雖然很少見到道士或者僧人,可是負責打點的當地村民都會燒著水供登山的人免費飲用,好多當地趕廟會的村民都是帶著方便面,用免費提供的碗泡上一吃,又解餓又解渴,只需要自己將碗洗干凈就可以了!而且,我們爬山的過程中不斷的有不相識的人告訴我們前面還有多遠可以休息,離山頂還有多長時間。不由得讓我們感慨這里樸實的民風。于是我們也受到了感染,在下山的時候將鼓勵不斷的傳給更多的人!路上我們還看到了“挑山公”,他們背著自制的套在肩上的擔子,挑著面、菜和油給山頂的廟宇送,在路上休息的時候我曾試著擔過,足足有四五十斤的重量!看著他們熟練著走著我們柱著拐棍,手腳并用,提心吊膽著才能過去的一個個險峻的山路,形成了除了自然風光以外的另一道風景線。
上山遇到的第一到險關是大家稱之為“大梯子”的地方,和華山的一線天很類似,不同的是這里的天梯不是夾在山縫中,兩邊是山谷,更可怕的是它的石階是用石頭堆砌的。不但不平整而且好多地方是活動的!當看到一個6、7歲的小姑娘嚇哭的時候我們更感覺到了它的險峻。
爬上天梯便到了登上山頂前最大的一處廟宇,我們晚上也就是在這里住宿后第二天下山的。很多人在這里休整,準備最后的攀頂。這里的視野很開闊,可以看到遠處的平原、村莊和天地的交接,而我們的頭頂卻開始飄過一陣雨云,開始下起雨來了!讓充滿疲倦和汗水的身體淋著雨,遙望著遠處燦爛的天空,給城市里的朋友打個電話,聽著他們說熱的不敢出門,然后告訴他們山上下著雨,涼爽的難以想象的快感真是無法形容!雨云在山風的催動下快速的從頭頂飄過,在不遠處逐漸飄散,就如同在電視中看到的高速攝影機拍攝的變換的天空一樣,讓人有種虛幻的感覺。也正是以為這場雨使我們在登頂的時候看到了難得一見的“青廬生紫煙”,更希奇的在最高峰的時候看到了一面是漫漫的云海,山頂的大風努力的將云試圖吹到山的另一側,而終因為山太高,而形成了另一面是青山依舊。再加上山頂密布的松樹,想起在山門口看到的簡介,說“華山之險、黃山之秀、泰山之云海”真是名副其實啊! 等我們休整的差不多的時候,雨也停了,人們開始相互招呼著認識和不認識的起來進行最后的攀登。越向上風越大,沿途聽到當地人講起從岱頂到最高點鐵廟的路是多么多么的險(原話是100個人有99個過不去),著實讓我們又驚又怕,充滿了征服和退卻的矛盾。想到當初爬華山的時候連長空棧道和鷂子翻身都沒有體驗,那這據說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登頂之路該如何呢?在頂著大風,爬過僅能一人通過的崎嶇山路登上岱頂的時候,我的腿已經有些不聽話的顫顫了。看著僅有一個山脊,兩邊是萬丈深淵的登頂之路,鐲兒退卻了,正好我們把所有的行裝都給了她,開始繼續前進。在行動之前我們爬在巖石上看著前面的人是如何的動作(因為風大,實在不敢站起來),到最高點鐵廟的路上有猴子抱柱(需要一手抓著巖石,一手拉著鐵鏈翻過一塊突起的石頭,下面就是懸崖)、鷂子翻身(必須翻過一塊大石頭才能繼續前進)、騎馬石(一塊不能站只能坐在上面慢慢移過去,兩邊腳下就是萬丈深淵),最后就到了鐵廟,其實鐵廟只是一個類似佛龕的東西,因為山頂的風實在太大,普通的磚瓦根本無法堅持,所以采用鐵做成的。難以想象的這種使我們連行李都不敢背,費勁過來的山路是如何將材料運過來的!要拜鐵廟只能一次上去一個人,從鐵廟下面狹窄的縫隙鉆到另一面,而另一面是一個不足半平米的石頭,三面都是空的!當我站在上看的時候我根本不敢向四周望,只是緊緊的抓住鐵廟的邊緣,然后虔誠的說出我的愿望,希望我這樣冒死的誠心可以感動神靈:)
從岱頂到鐵廟這個山脊直線距離也就是不到1000米的距離,我們來回卻用了1個多小時。回岱頂的路上,我們放松了心情,恢復了談笑,還在說鐲兒會不會因為我們這么長時間沒有回去嚇哭了。我說恐怕她都夢周公了,果不其然,當我們再次見到她的時候,她正在人家廟里的炕上坐著,披著被子說剛剛睡了一覺:)。遺憾的是當我打聽那位高學歷的道長才知道他已經離開這里云游去了,閑云野鶴的生活就是這樣吧?
當我們從頂峰回到休整處的時候是下午3點,考慮到我們實在是太累了,決定在這里住一晚上。一個人5元包括晚上的齋飯和住宿。當我們第二天早上6點半開始下山,到9點就來到山門口,所以如果趕得快的話,一天玩遍是可能的,從山下回西安的中巴是晚上7點結束的。可憐的鐲兒在前一天登上岱頂后發現自己穿了三年,伴著她走南闖北的旅游鞋終于成了“鱷魚嘴”,于是下山的時候她是最慢的,而小小同志雖然在上山前就不斷的說著“不行就把我留在山下”的話,可是卻出人意料的和我們一起到了鐵廟,而且在下山的過程中始終跑在最前頭,于是我們叫她“悟空”,鐲兒是“唐僧”,岱岱因為吃得多、偷懶不背行李還睡覺打呼嚕背理所當然的作為“八戒”,而我這個每次出去玩都負責背行李的苦命人自然就成了“沙僧”。為了讓“師父”走得快些,我們還為她找了一個拐棍,于是便有了“白龍馬”,這一下師徒都全了!開始在下山的路上演繹著各種版本的西游記:
唐僧:“徒弟們,為師的餓了!”
悟空:“嘩~~~別鬧!一大早牙都沒刷就唧唧歪歪的。”
沙僧:“再吵小心我們把你吃了!”
唐僧:“……誒呀!有個蟲子進到我的鼻子里了:(!”
沙僧:“一路上就知道沾花惹草的。”
唐僧:“咦?八戒呢?”
悟空、沙僧:“回高老莊去了吧?”
許久……八戒出現了。
唐僧:“徒兒,回高老莊也不帶為師:(”
八戒不聲不響的從袋子里掏出一個很小很小的土豆。
唐僧、悟空:“哇!好可愛哦~~~~~~~這下子回去可以作土豆燒牛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