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宜安寧家村會打“神鞭”的10余人都已到中年,很多動作已做不出來了

67歲的武術教師現(xiàn)場獻藝

三鞭開道

舞鞭者的臉譜———張飛臉

舞鞭的伙伴相繼離開人世,“神鞭”的惟 一傳人85歲的寧錫祿老人也照好了老像

“神鞭”是他們自己動手制作的 蒲城“神鞭”是隱匿在民間的“中華一絕”,其“神威”絲毫不遜于安塞腰鼓。“神鞭”已經(jīng)消停了20年,搶救“神鞭”迫在眉睫。鞭子也能成舞?蒲城縣就有這樣的絕活。據(jù)傳,這是三國時期的猛將張飛留下來的,當?shù)厝朔Q“張飛鞭”,也叫“神鞭”。
提起“神鞭”,有這么一段傳說。
縣里的老人們講,“神鞭”產(chǎn)生于三國時期(蒲城當時屬魏國管轄)。那時,蒲城縣前宜安寧家村建有一座規(guī)模雄偉的廟宇,有三重大殿,壯觀得很,香火極為旺盛。有一年過冬,廟里竟鬧起鬼來,不時還會聽到鬼的叫聲,村里人嚇得不敢出門,廟里的香火也自然少了。時值魏蜀交戰(zhàn),蜀國大將張飛正好在這里駐扎。他聞訊哈哈大笑:“我這長相,可是鬼見愁!”張飛獨騎進廟探個究竟,村里人也戰(zhàn)戰(zhàn)兢兢跟了上來。廟里陰森異常。張飛一時興起,揮動馬鞭,從廟外一直打過三重殿,鞭到之處立顯紅色,而且還伴有悲慘的哀鳴。村里人都說,那是鬼疼得叫喚呢!鬼被打跑了,廟宇又恢復了往昔熱鬧的景象。村里人無不被張飛舞鞭時的神勇所折服,紛紛拜師學藝。張飛便將馬鞭的一招一勢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村民。當時,村里廣種桑麻。村民便用自產(chǎn)的青麻,模仿張飛馬鞭的樣子編制成了“張飛鞭”,用以強身健體和搏擊格斗。久而久之,“神鞭”開始為祭祀開道所用,借以驅邪、打鬼、響報平安,同時,也慢慢發(fā)展為一種民間表演藝術。
前宜安寧家村成為“神鞭”的惟一傳承地。這個地方據(jù)稱古時“風水”極佳,適宜安葬,“宜安”即由此而來。村里人大部分都姓“寧”(原因不詳),故又稱“寧家村”。
今年85歲的寧錫祿,就是“寧家”的一員。他好穿一身藍布舊西裝,灰布褲子,頭戴一頂鴨舌帽——這是他的標志。寧大爺是村里惟一一個解放前就打“神鞭”的人!吧癖蕖北粔m封了許久。1982年,在縣里舉行的正月十五廟會上,“神鞭”還亮了相。之后20多年過去了,再也沒有人打過“神鞭”了!霸俨粨尵,就畢了(陜西方言:完蛋了)!”寧大爺撫摩著“神鞭”感慨道。他手中的“神鞭”長約8尺,重約6斤。沒有力氣可是“舞”不起來的,初見者感慨道:“鞭子哪有這么粗,簡直跟蟒一樣!”
據(jù)了解,“神鞭”制作十分講究。鞭把木制,長近3尺;鞭身則由純麻編成辮子模樣,5尺長左右;鞭梢生絲制作,染成紅色,遇風能發(fā)出清脆的聲音。長鞭在手,舞起來“劈啪”作響,其音其勢都極為威猛。寧大爺小的時候,村里很多人都打“神鞭”。他的爺爺、父親都打“神鞭”。除了從長輩那里學之外,寧錫祿還專門跟村里的老藝人學了不少絕活。如今早已物是人非,會“神鞭”的人多已作古,他自己竟成了現(xiàn)在年齡最大的“神鞭”傳人了。
過去,每年的正月十五,“神鞭”隊都會威風出場。 據(jù)了解,除了寧大爺外,村里會打“神鞭”的也就十余人,而且基本上都已中年,現(xiàn)在很多動作都已經(jīng)做不出來了。
“神鞭”的很多套路,寧大爺只會說,只會演練,而不會寫,“我是二月上學,三月下學,沒文化”,這成了寧大爺?shù)男牟,他一直想把這種“老百姓自己的娛樂方式”記載下來,但感到力不能及。民間藝術的傳承多在口頭,而不見著于文字。沒有文化的“鄉(xiāng)下人”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可是又因為沒有文化而面臨傳承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