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發掘出土的仗馬。記者 侯智 攝
本報訊 (記者 呼延思正) 我省文物工作者最近在乾陵陵園內城北門--玄武門遺址獲得許多新發現,展示的遺跡與以往史籍記載并不吻合,將刷新今人對唐代帝陵石刻組合的固有認識。省文物部門將對這一地域實施保護措施,同時開展更為深入的研究。
為實施唐陵石刻保護和環境整治項目,乾陵博物館與省考古研究院最近對乾陵陵園遺跡進行勘探調查,在乾陵陵園內城北門(玄武門遺址)發現出土了殘石馬、殘石虎、石虎基座、小型石刻基座等6件珍貴文物。
據乾陵博物館負責人介紹,今年在陵園內城北門神道東側發現前所未見的石刻底座,結合原存的一對石馬以及陸續清理出的其他石刻殘塊,從而基本摸清了玄武門外石刻的組合,即從北向南應排列有5對石像生,各組石刻南北間距約16米,每一對石刻東西間距29米。東西間距即為北門神道,勘查發現有明顯夯土痕跡,是為當時的神道路面。各石像生造型為:從北向南依次為三對石仗馬及牽馬石人、一對石虎及馴虎人、最南為一對石雕動物及牽控人。最南石刻位置發掘清理僅見掩埋于原地下的石刻基座兩組4塊,每組兩塊基座其一約為0.8米見方,一為1.2米×0.8米,可以推測正方形基座為石人基座,其上原本應有牽控人立像,而長方形基座其上原應有石雕動物。
第5組石雕是什么動物造型,目前因未見實物而尚不可知。據推測分析,此組石雕動物位置在石虎之南、更接近陵寢,故其形象應比虎更威猛、規格更高、儀態更神奇,但它肯定又不是獅子,因為在石像生之南約40余米的北門門闕之內已置有一對石獅子。這組神秘的動物石雕究竟是何等模樣?考古人員目前還未在固有認識中搜尋到符合它身份的形象。
據以往史料典籍所述,唐陵在陵園北司馬門均設置石雕仗馬3對,意取“天子六駕”古制,謂為“六龍”,舊述乾陵陵園也如此。而如今的發掘成果卻大出固有認識之外,陵園北門中出現石虎等石刻這一發現,即打破舊有北門石刻組合認識框架;最新發現的無名動物造型石雕,更是引人向神秘高深處探尋摸索。總之,這些最新發現,為重新考慮唐代帝陵北門石刻組合提供了新資料,將使今人對唐代帝陵石刻組合進行全新認識。
乾陵陵園北門神道的考古及保護已被有關部門所關注。從玄武門雙闕向東西兩側外延10米、向北約200余米,是最新的研究及保護的地域范圍。據悉,省文物局已有意將此地域約30畝土地整體征用,實施統一保護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