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時代的長安城墻是什么樣子?望著保存完好的明城墻,生活在西安城墻下的讀者經常有這樣的疑問。過不了多久,大家就能看到隋唐長安城門遺址了。目前,西安唐含光門遺址博物館已經建成,并將于近期開館。
中國第一座城門遺址博物館
含光門是西安人再熟悉不過的文化地標,近年新建成的含光門綠化廣場也已經成為附近居民納涼休閑的好去處,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含光門的城門里還悄悄藏著一座博物館,記者昨日探訪了這座“養在閨中人未識”的城門博物館。
據工作人員介紹,西安唐含光門遺址博物館有“兩個一”,首先,它是中國第一座城門遺址博物館;此外,它也是我國唯一一座展示唐代城門遺址的博物館。
這座獨一無二的博物館將向市民展示什么內容呢?據館內研究保管部主任王肅介紹,整個博物館展廳面積達3980平方米,展示內容有唐代含光門門道、城墻斷面和過水涵洞遺址,除此之外,還附設有《中國城墻發展史》、《隋唐長安城》兩個專題展覽,可以看到明清的城墻文物,例如城門屋頂戧脊獸、墻磚、瓦當、城樓金柱、擂石等珍貴文物。
保存千年緣于被“封閉”
歷史風云變遷,西安城墻也幾經修整,在諸多城門中,為何只有含光門遺址能留存下來?王肅介紹,能保存至今是因為這座城門元代就被封閉,只留下小的門洞供交通之用。
據了解,隋唐修建的含光門城門從唐末一直沿用至北宋,到元代時,這座城門被封閉,此后的明清兩代多次修建西安城墻,但含光門遺址一直被包在明清的西安城墻內。
1986年、2004年西安市先后兩次對唐含光門進行考古發掘,這才使唐含光門遺址呈現在世人面前。
五期斷面揭示城墻“年輪”
最能反映城墻文化的還是西展廳的城墻斷面,在這個城墻斷面上能清楚地看到隋唐夯土層、唐末五代的夯土層、宋元夯土層、明清夯土層、近現代夯土層等五大城墻文化層斷面。而最早的夯土層建于隋開皇年間,至今已經有1400多年歷史,考古學家認為,這段城墻內涵之豐富,在我國現存城墻遺存中也較為罕見,是中國城墻文化的珍貴遺存,包含了重要的歷史信息,是西安城墻歷史變遷的一個見證,有非常高的研究和展示價值。
鎮館之寶是“過水涵洞”
在唐含光門遺址博物館內,有一個鎮館之寶——隋唐過水涵洞遺址,通俗地說就是長安城地下供水管網中的一段,但可別小看這一小段涵洞,王肅說:“從它的結構上能看出來唐代的供水管網相當發達,甚至超過現在一些城市的供水管網。”
這段涵洞位于含光門城墻地下,涵洞軸線與城墻走向垂直,壓于隋代的夯土城垣下。最讓人嘆為觀止的是,這段供水用的涵洞為磚砌的拱形結構,洞頂部靠磚的擠壓分散壓力,王肅介紹,這說明在公元七世紀時,中國大型工程的過水結構已經發展成熟,他甚至認為目前中國一些城市的地下供水管網都沒有該涵洞設計先進。
因為這段涵洞的存在,人們可以準確地掌握隋唐皇城外界的精確位置,并且可以判斷出唐皇城的走向。
絲路始發點就在含光門
眾所周知,絲綢之路起點為長安城,但卻沒有幾個人知道它的始發點就在含光門。
古絲綢之路全長7000多公里,在中國境內有4000多公里,開通了世界上最長的陸上經濟商貿之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留下一連串璀璨奪目的文化遺產。
王肅介紹,因為唐代鴻臚寺設在含光門里,鴻臚寺主管外賓接待,各國來賓到長安后都要到含光門的鴻臚寺“登記、備案”,鴻臚寺的地位和功能就相當于今天的外交部,執掌著外交事宜。絲路上的貿易、文化、科技往來自然也歸此處掌管,所以說,含光門是絲綢之路的始發點。王肅說:含光門名稱取自《詩經》“含宏光大”一句,即包容天下之意。2006年8月,我國與中亞五國達成共識,將各國一些歷史文化遺跡的單個景點整合起來,用“絲綢之路”之線串起整體申報。目前,唐含光門遺址已經被納入絲路申遺的一部分。
如果申遺成功,“絲綢之路”沿線的各單個景點均將列入到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中,唐含光門遺址也將進入世界遺產名錄。
已完全建成即將開館
含光門城墻內除了唐含光門遺址博物館外,還建有一座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它也是我國第一座書法藝術專題博物館,它位于城門遺址博物館兩座大廳之間。
昨日,這里舉行了一場中國書法名家聯誼會,中華書法學會副主席郭建勛、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張有清、孟令芳、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蔡師祥等參觀了書法博物館,并在此揮毫潑墨,以此方式慶祝西安唐含光門遺址博物館、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的建成。
目前,這兩座博物館各項設施已經完全建成,將擇日開館接待來訪者。在這里您將一睹隋唐時期長安城墻風采,領略中國書法演變史。本報記者 狄蕊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