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萬城,是我國東晉時匈奴族赫連勃勃建立的“大夏國”的都城,群眾稱為“白城子”,在靖邊縣東北約80公里。遺址原屬橫山縣。
遺址在無定河的東北岸,城址的東北數里有淖泥河,向東南流入無定河。環顧四周,盡是無邊無際的沙漠。
現在的統萬城,還可以看出內城和二道城的痕跡。二道城有506米長的城址,南面及西北角都保存比較好。內城南北長527.1米,東西長608.9米,略成方形。內外城都是用灰青色的白土所筑成,板筑清晰可數,很堅實。現在城壁遺址的高度,從1.6米至lO米不等,寬度從O.07米至O.19米不等。城址一周和城連接的墩臺也很多,共計東面11座,西面8座,北面6座,南面11座。
僅西面幾座很突出,距城壁稍遠,高約8米,板筑每隔十層至十三層即有椽孔一排,東南角的墩臺高約7米,……唯有西北角的墩臺又高又大,高約20米,板筑每隔十層至十八層不等即有平列椽孔一排,上下共有椽孔十層,椽孔中間有木椽頭尚未全朽,似乎就是何炳勛所指的“飛檐八層,插椽孔穴,層層可數。”墩的中部有一窯洞穿透,似為后代所開。僅就城墻構筑的堅實和繞城墩臺的眾多,可以想見當時的防御設備是很好的。
城內中部稍偏西南,有一座土墩,高約10米,久經風雨剝蝕,形狀已不規則,但板筑仍很清楚。每層厚0.16米,自下至上,有椽孔成方形;大小不一。每孔平行距離約2米,上下每隔板筑2l層,即有椽孔一排。
城的東南面下半段有豎形槽兩道,似為建筑嵌柱之用。這一土墩的周圍,多堆瓦礫,時有花方磚、大瓦、銅幣等古物發現,似為當時宮殿的建筑中心。
多年以來,在城址除發現有箭旅、花方磚、大瓦、銅鏡、甕制品等文物外,還發現有龜紐“駙馬都尉”銅印,顯然是和赫連夏在這里建都時有密切關系的一件文物。還有磚塊、瓦當、銅元押、瓷獅、陶罐、銅佛像等。 |